索绪尔的生平
冯志伟
瑞土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说,是语言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现代语言学的流派各有不同,但是,不论哪一个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影响。本章中,我们将介绍索绪尔的生平及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主要论点。
索绪尔于1857年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祖先原来是法国人,但早已人了瑞士籍。
他的父亲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瑞土颇有名气。早在中学时期,索绪尔就在日内瓦市立图书馆读到了葆朴等语言学家的著作,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但是,1875年中学毕业后,他却根据父母的愿望,进日内瓦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
然而,语言学仍然深深地吸引着他。一年之后,他下决心离开日内瓦,转学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在大学中,他与青年语法学派的勃鲁格曼、奥斯托霍夫、德尔布吕克和保罗交往甚密,共同从事印欧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工作。1879年转学到柏林大学,同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Mémoire sur le Système primitive des voyelles dans les langues indoeuropéennes)一文,在理论上解决了印欧系语言元音原始系统中的一个疑难问题。这时他才22岁,才华初露,引起了欧洲语言学界的注意。
1880年索绪尔再回莱比锡大学考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梵语绝对属格的用法》(De l’ imploi du génitif absolu en sanscrit)。
1881年至1891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学院任教,讲授日耳曼语比较语法、拉丁语希腊语比较语法、立陶宛语等课程,同时还兼任巴黎语言学会秘书,培养了梅耶(A.Meillet)、格拉蒙(M.Grammont)等语言学家,建立了法兰西学派。
1891年冬,索绪尔回到瑞士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从1892年起每年开设梵文课程。
1892年讲希腊语与拉丁语语音学、印欧系语言的动词。
1893年讲希腊语与拉丁语词源学研究、希腊语动词。
1894年讲古希腊碑文选读、希腊语名词的性数格变化研究。
1895年讲波斯诸王碑文、希腊方言与古希腊碑文、荷马史诗的词源与语法研究。
1896—1903年讲希腊文学作品中的方言。
1902—1903年同时还讲欧洲地理语言学。
1904—1905年讲英语与德语的历史语法。
1906年讲日耳曼历史语言学、古英语、古高地德语。
1906年开始讲普通语言学,1906—1907年,1908—1909年,1910—1911年连续讲了三个教程。
索绪尔在开设普通语言学这门课之前,已经把整个印欧系主要语言(梵语、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古日耳曼语、古高地德语、古英语)都教了一遍或几遍。他深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缺陷,所以,他才下决心毅然摆脱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走一条新的道路。他在普通语言学课程中,提出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但是,索绪尔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他下不了决心把他的教程写成书籍或讲义。他需要长时间的潜心思考,以便概括出一个较好的语言学系统。他不满意自己已经提出的理论,而是力图不断地修正他的理论,因此,一直到他生命的终止,始终没有把他的教程写成一部书。
索绪尔于1913年死于喉癌。
他死后,他的学生巴利(C.Bally)、薛施蔼(A.Sechehaye)、里德林格(A.Riedlinger)合作,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本人的札记进行整理组合,编成《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一书,1916年在瑞士的洛桑出第一版,1922年在法国的巴黎出第二版,其后还连续出了第三版、第四版,1949年出了第五版。世界上各种重要的语言差不多都有这个《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译本。
1957年,巴利的学生、瑞士语言学家哥德尔(R. Godel)出版了《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稿本溯源》(Les Sources manuscrites du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把巴利和薛施蔼未曾看到的康士坦丁(E. Constantin)听第三次讲课的笔记整理后,登载于《索绪尔研究集刊》(Cahier Ferdinand de Saussure)第十六期上。
1967年起,由瑞士语言学家恩格勒(R. Engler)评注的《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恩格勒评注本》(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Édition critique par R. Engler)法文本开始出版,共分四个分册分别出版。
1972年出了由意大利语言学家莫罗(Tullio De Mauro)详细评注的法文新一版出版,叫做《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莫罗评注本》(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Édition critique par Tullio De Mauro)。
1993年,根据康士坦丁听第三次讲课的笔记整理而成的《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Troisièm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的法文本,由日本学者小松荣介(Eisuke Komatsu)编辑,并于同年由日本学习院大学(Université Gakushuin)在东京(Tokyo)出版;该书中译本由屠友祥翻译,于200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产生于风云变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它的产生并非偶然,与当时的社会科学思潮特别是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当时社会科学正处于转型的关口,两大哲学流派——“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经验实证主义”都把社会看成一种结果,一种第二性的、派生的现象,而不是第一性的、实质的东西。基于这样的认识,关于社会的研究无法成为科学。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通过他们各自的研究发现:对于个人来说,社会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总和,也不仅是精神的偶然表现,而是一个实体,并且是第一性的实体。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是孤立的社会事实本身,而是社会事实和社会意义的结合,要把社会事实放在整个社会框架中去探求它们的功能。他们的这种新理论使社会科学向科学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