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激贫乏论”的论战
冯志伟
2002年,Pullum和Scholz在《Empirical assessment of stimulus poverty argument》(The Linguistic Review, 19: 9-50)中,对刺激贫乏论提出挑战。
他们针对Hornstein和Lightfoot提出的两个观点,明确指出,儿童习得语言并不像生成语言学所想象的那样困难,而且,儿童所接触的语料中并不乏重要的信息。也就是说,刺激并不贫乏。他们围绕支持刺激贫乏论的例证,逐一加以批驳。
我们这里举出论战涉及的两个例证。
第一个例证:英语助动词的顺序。
在英语中,当出现多个助动词的时候,不同助动词的位置顺序是固定的。例如,
a. It rains.
b. It may rain.
c. It may have rained.
d. It may be raining.
e. It has rained.
f. It has been raining.
g. It is raining.
h. It may have been raining.
乔姆斯基在早期的生成语法著作中指出,助动词的位置顺序可以通过如下规则来描述:
规则:Aux à T (M) (have + en) (be + ing)
要完全掌握这个规则,儿童需要接触能反映各种助动词位置的句子,然而,Kimball说明,像h这样几乎所有助动词都出现的句子的出现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刺激如此之贫乏,但是儿童却能够掌握这样的规则,从而造出上述合乎语法的句子来。因此,这样的规则并不是建立在逐个接触各类例句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儿童与生俱来的对于助动词的可能顺序的推断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刺激贫乏论的有力论据。
Pullum和Scholz对此进行了反驳。首先,他们从各种语料中,特别是儿童读物中,发现了很多与h相似的例子。例如,
i. …must have been dreaming. (Lewis Carroll,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j. You must have been thinking again. (L. frank Baum,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k. It would not have been fighting fair.(J. M. Barrie, Peter Pan)
他们指出,像must have been dreaming, must have been drinking 之类的组合,在小说和儿童读物中是很常见的,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应当能听到这样的句子,他们受到的刺激一点儿也不贫乏。
Pullum和Scholz还指出,儿童未必需要学些乔姆斯基提出的上述规则,如果将助动词当做能带补语(VP或非主语小句)的主要动词,学习就简单得多了,儿童完全可以通过正面的证据来掌握助动词的语序,实际上,并不存在上述的规则需要儿童来学习。
第二个例证:主语-助动词倒置。
主语-助动词倒置是刺激贫乏论的一个经典论据。Pullum和Scholz并不反对结构依赖性这个原则,但是他们不认为儿童从所接触的语料中难以区分结构依赖性和结构独立性。他们指出,在语料中有很多具有结构依赖性的句子,他们在儿童和成人的对话中也发现了一些有结构依赖性的句子。例如,
a. Where’s the little blue crib [1]that was in the house before?
b. Where’s the other dolly that was in here?
c. Where’s the other doll that goes in there?
2002年,Sampson在《Exploring the richness of the stimulus》(The Linguistic Review, 19: 73-104)中支持Pullum和Scholz 的观点。他在420万个单词组成的语料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例句,他证明,不仅在童话和小说中,而且在儿童经常接触的普通语料中,也含有关键的语法信息。以上事实说明,语言输入在儿童的习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并没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他们是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习得的。
对于Pullum和Scholz反对刺激贫乏论的挑战,语言天赋论者进行了反击。
2002年,Crain和Pietroski在《Why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snap?》(The Linguistic Review, 19: 163-183)中,借鉴语言习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反驳反刺激贫乏论者的观点。他们指出,语言输入不能完全反映语言中的那些细微而复杂的特点,尤其不能反映那些表面上结构不同、而有着相似的内在逻辑特点的语义现象。他们举出了两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负面极性词(negative polarity items)。例如,
a. Every linguist with any brains admires Chomsky.(不管长什么头脑的每一个语言学家都赞美乔姆斯基)
b. * Every linguist has any brains.
其中的any 是带有讥讽色彩的负面极性词。按照反刺激贫乏论者的观点,儿童可以从正面证据学会什么时候使用 any,他们也可以避免使用b,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遇到这样的句子。Crain和Pietroski指出,即使如此,仍然存在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n 为什么a可以用 any,而 b不能用any?
n 儿童最终会知道a与b之间的细微差别,但是在语料中并没有标示出这样的差别,他们怎样才可能掌握这种差别呢?
他们认为,这样的问题需要语言天赋论来解释。
第二种现象:析取连词or的不同解释。例如,
a. Every linguist or philosopher with any brains admires Chomsky.
(不论长什么头脑的每一个语言学家或者哲学家都赞美乔姆斯基)
b. Everyone admires a linguist or a philosopher.
(每一个人都赞美一个语言学家或者赞美一个哲学家)
句子a中的or是“包含式解释”(inclusive interpretation),当出现or连接的两个命题都为真时,整个复合命题也为真;句子 b中的or是“排除式解释”(exclusive interpretation),当出现or连接的两个命题中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时,整个复合命题才为真。
儿童在语言习得中,必须掌握a和b中的or 的差别,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Crain和Pietroski认为,语义学研究中最近提出的“向下蕴含”(downward entailment)理论,充分揭示了不同语言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解释这样的差别。
所谓“向下蕴含”是指集合蕴含(entail)其子集。
例如,Noam didn’t buy a car
ð Noam didn’t buy an Italian car
如果子集蕴含(entail)了集合,则是“向上蕴含”(upward entailment)。
例如,Noam bought an Italian car
ð Noam bought a car
在上述的句子a中,由于谓语admires的主语Every linguist or philosopher中周遍性的限定词Every,它既包含linguist,也包含philosopher,根据“向下蕴含”,可得出“包含式解释”:
Every linguist or philosopher with any brains admires Chomsky
ð Every linguist with any brains admires Chomsky
ð Every philosopher with any brain admires Chomsky
在上述的句子b中,由于谓语 admires的宾语是带有不定冠词“a”的某个个别的客体,根据“向下蕴含”,可得出“排除式解释”:
Everyone admires a linguist or a philosopher
ð Everyone admires a linguist
Everyone admires a linguist or a philosopher
ð Everyone admires a philosopher
但是,“向下蕴含”揭示的这种复杂而深奥的语言中的逻辑规律,儿童是不能通过“逐例习得”(piecemeal acquisition)的方式获得的,只有将其假设为儿童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中的一部分,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Crain和Pietroski还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语言习得现象。他们指出,正在学习某一语言的儿童可能生成其母语无法生成的结构,而这样的结构在其他语言中是允许的。例如,3-4岁说英语的儿童可以造出如下的句子:
b. What do you think what pig eat?
c. Who did he say who is in the box?
在这样的句子中,除了句首的疑问词之外,句子中还多出了一个同样的疑问词,这就是所谓的“句中疑问词”现象(medial-wh phenomenon)。
这样的现象显然不可能是儿童在他们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而来的,因为在英语中,这种“句中疑问词”是不合语法的。但是,在德语的一种方言中允许这样的结构。这说明,尽管儿童造出了不合英语语法的句子,但是,他们并没有违反“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正是普遍语法提供的多种选择,使得儿童在语言习得的初期,就尝试了和他们的语言环境不匹配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这样的事实证明:普遍语法是存在的。
最新的研究发现,FOXP2是人类的独特基因。这一基因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类似基因同属于一个家族,然而,这一基因的排序却是人类特有的,因此,FOXP2也许就是乔姆斯基所假设的“语言机能”(language faculty)的生物学基础。由于存在FOXP2,所以,语言是天赋的,所以,FOXP2也给语言天赋论和刺激贫乏论提供了生物学上的支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Hauser曾经对比过恒河猴(Rhesus)的叫声与新生婴儿的叫声之间的差别,发现恒河猴的叫声的频谱(spectrogram)非常简单,类似于正弦波(sine wave),新生婴儿的叫声则很复杂,其频谱与成人语言的频谱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