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会话代理:会话隐涵
冯志伟
我们来讨论口语会话分析的第三个特性:会话隐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1975年,Grice(格赖斯)曾经用这类例子来支持他的会话隐涵的理论。会话隐涵意味着在会话中对允许的推理需要进行特殊分类。Grice提出听话人之所以能够推出这些结论是因为会话都需要遵循一套普遍准则,这些通用的启发式准则在会话话段的解释中起着指导作用[4]。
Grice提出了下面关于会话隐含的四个普遍准则:
l 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在会话中,要提供与需求正好一致的信息:
1.提供与需求一致的信息,以满足当前交流的目的。
2.一定不要提供多于需求的信息。
l 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在会话中,要尽可能提供真实的信息:
1. 不要提供那些你认为是虚假的信息。
2. 不要提供那些你自己还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l 相关准则(maxim of relevance):在会话中,要提供切题的信息。
l 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在会话中,要提供清楚的信息。
1. 避免模糊的表达。
2. 避免歧义。
3. 提供的信息要简短,避免不必要的罗嗦。
4. 提供的信息应当是有序的。
口语会话的这三个特性(话轮转换、共同基础和会话隐涵)在对话行为、对话结构和对话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