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是一件好玩儿的事情!!
冯志伟学术成果年表
这是截至2019年7月,我的学术成果。2019年,我发表的中文论文总数已经达到400篇。
一、主要专著:38本
1985年(46岁):1本
1.《数理语言学》,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1987年(48岁):2本
2.《自动翻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3.《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88年(49岁):3本
4. Analysis of Form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Data
Processing(数据处理领域中文术语结构的分析), 英文出版,Fraunhofer-Gesellschaft, IAO,
Stuttgart, Germany, 1988年版。
5. GLOT-C (Chinese Terminological Data Bank for Data
Processing)(GLOT术语术语数据库 –
数据处理领域中文术语数据库),英文出版,Fraunhofer-Gesellschaft, IAO, Stuttgart,
Germany, 1988年版。
6. Chinese Character Index for Chinese Terms in GLOT-C
(GLOT-C中文术语数据库中的汉字计算机索引), 英文出版, Fraunhofer-Gesellschaft, IAO,
Stuttgart, Germany, 1988年版。
1989年(50岁):1本
7.《现代汉字和计算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91年(52岁):1本
8.《数学与语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992年(53岁):1本
9.《中文信息处理与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994年(55岁):1本
10. 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 - Verganggenheit und
Gegenwart, Wissenschft Verlag,
Trier,1994(《汉字的历史和现状》,德文出版,德国特里尔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95年(56岁):2本
11.《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12.《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字学创新篇》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新版
1996年(57岁):3本
13.《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英汉对照计算语言学词语汇编》(与俞士汶等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现代术语学引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1997年(58岁):1本
16. 《现代术语学》(繁体字版),台湾农业资讯中心,1997年版
1999年(60岁):2本
17.《应用语言学综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现代语言学流派》(修订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00年(61岁):1本
19. 《术语浅说》,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2001年(62岁):2本
20.《计算语言学基础》,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计算语言学探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02年(63岁):1本
22. 2001-2002 Collection of KORTERM Publication –In Honor of
Professor Feng Zhiwei(2001-2002年KORTERM文集,纪念冯志伟教授特刊), KORTERM,
KAIST, 2002年版
2003年(64岁):3本
23.《应用语言学新论—语言应用研究的三大支柱》,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4. 《数学辞海》(数理语言学部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 English-Chinese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Terminology(责编专著), Editors in Chief: Chiao Wei &
Wolfgang Kühlwein, Managing Editor: Feng Zhiwei, 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 Germany, 2003.
2005年(66岁):2本
26.《机器翻译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27. 《汉语教学与汉语拼音正词法》(与新加坡许福吉博士合著),2005年,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出版社,新加坡
2007年(68岁):1本
28.《机器翻译今昔谈》,语文出版社出版,ISBN 978-7-80184-782-9/H.45
2009年 (70岁):2本
29.《自然语言处理的形式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48页
30. 《现代汉语使用手册》(“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部分,p931-1013),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2010年(71岁):1本
31.《语言与数学》(修订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2011年(72岁):2本
32.《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33.《数理语言学》(增订本,与胡凤国合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012年(73岁):1本
34. 《自然语言处理简明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013年(74岁):1本
35. 《现代语言学流派》(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017年(78岁),3本
36.
《自然语言计算机形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年。此书100多万字,得到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
37.《Τα κινεζικα συμβολα
γραφη: Μια αναλυση
στο
χρονο》(汉字的历史与现状,希腊文版),ΠΑΠΑΠΗΣΗ出版,2017年,ΑΘΗΝΑ(雅典)。
38. 《Chinese
Characters》(汉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此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二. 主要译文:
翻译专著:3本
2005年(66岁),1本
1.《自然语言处理综论》第一版(与孙乐合作),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016年(77岁),1本
2. 《统计语言学习》(与胡凤国合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2018年(79岁),1本
3. 《自然语言处理总论》第二版(与孙乐合作),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审校专著:3本
2011年(72岁),2本
1.《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邱碧华译自德文,冯志伟审校),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术语学、知识论和知识技术》(邱碧华译自德文,冯志伟审校),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016年(77岁),1本
《自然语言交流的计算机模型—数据库语义学下的理解、推理和生成》(冯秋香译自英文,冯志伟审校),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翻译论文:18篇
1、七十年代的机器翻译,《机器翻译论文选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 年,译自英文。
2、处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软件,《科学》,中文版,1985 年,第 1
期,译自英文,原文作者是著名人工智能专家Winograd,发表于美国顶尖级刊物Science。
3、机器翻译的理论问题,译自法文。
4、机器翻译中概念系统的反映模型,译自法文。
5、句法分析的语义根据,译自俄文。
6、表层语义模型规则类型,译自俄文。
7、自动找出和修正错误是文句意义加工的技术前提,译自俄文。
8、在分布使用中俄语名词的数的形式的选择,译自俄文。
9、在自动翻译系统 ETAP 中“实用逻辑”的试验,译自俄文。
10、可自动处理的意大利语言词汇表示模式,译自意大利语。
11、连贯正文的分析方法(关于在文献事实情报检索系统中运用文句语义模型的问题),译自俄文。
12、叙词表是描述人文科学语言的模型,译自俄文。
13、对“超文本”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一些意见,译自俄文。
14、同文章对话,译自俄文。
15、论数理逻辑与自然语言语义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译自俄文。
16、语用学和对话文章,译自俄文。
17、正文的人机综合系统,译自俄文。
18、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正文语义分析的形式化问题,译自俄文。
3 -- 18 均载于《情报学文摘》 1985 年各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
三. 主要论文(用中文、英文、法文和德文发表),共447篇。
中文论文:409篇
1961年(22岁):2篇
1. “文法”不如“语法”好 -- 与陈望道、吴文祺等先生商榷,《文汇报》,1961年1月22日,第3版
2. “语法”定名胜于“文法”,《中国语文》,1961年,第2期
1966年 (27岁):1篇
3. 福克斯公式,《语言学资料》,1966年,第 1 期。
1975年(36岁):1篇
4. 数理语言学简介,《计算机应用与应用数学》,1975年,第4期,34-51页。
1978年(39岁):1篇
5. 国外主要机器翻译单位工作情况简述,《语言学动态》,1978年,第6期
1979年(40岁):1篇
6. 形式语言理论,《计算机科学》,1979年,创刊号, 34-57页。
1980年(41岁):3篇
7. 国外机器翻译的新进展,《国外语言学》,1980年,第1期,42-43。
9. 第八次计算语言学国际会议即将举行 《当代语言学》 1980年,第4期,16页.
1981年(42岁):1篇
10. 代数语言学,《现代英语研究》,1981年,第3期
1982年(43岁):6篇
11.
汉--法/英/日/俄/德多语言自动翻译试验,《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总第3期,49-103;又转载于《中国的机器翻译》,上海知识出版社。
12. 当前机器翻译研究中的一些新特点,《情报学报》,第1卷,第2期,225-233,1982年
13. 从形式语言理论到生成转换语法,载《语言研究论丛》,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 统计语言学,《现代英语研究》,1982年,第2期
15. 第九次国际计算语言学会议即将举行.《国外语言学》 1982年,第1期
16. 法国的自动翻译研究,《国外语言学》 1982年,第2期,63-65.
1983年(44岁):4篇
17. 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1期, p63-65.
18. 齐普夫定律的来龙去脉,《情报科学》,1983年,第2期, P37-40.
19. 论模糊数学在方言研究中的应用(与钱锋合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20. 汉语句子的多叉多标记树形图分析法,《人工智能学报》,1983年,第2期
1984年(45岁):6篇
21. 汉字的熵,《文字改革》,1984年,第4期,12-17。
22. 国外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概况,《计算机科学》,1984年,第2期
23. 机器翻译对文字改革的新要求,《文字改革》,1984年,第5期,P26.
24. 机器翻译的历史和现状,《国外自动化》,1984年,第2期
25. 应用数理语言学,《现代英语研究》,1984年,第1期
26. 生成语法的公理化方法,载《生成语法讨论会文集》,1984年,哈尔滨
1985年(46岁):6篇
27. 蒙塔鸠语法,《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P1-6.
28. 汉语产生式语法刍议(与钱锋合著),载《科技革命与汉语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协会出版,1985年
29. 我国机器翻译研究工作的发展,《情报学报》,1985年,第3卷,第3期,255-262。
30. 机器翻译和它的“代”,《文字改革》,1985年,第5期,53-55。
31. 汉-法自动翻译扩大试验,载《语言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2. 机器翻译的困难性和它的工程化,《情报学报》,1985年,第4卷,第5期
1986年(47岁):7篇
33. 现代信息科学对语言学的影响,《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p1-9.
CSSCI收录。
34. 数理逻辑方法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载《逻辑与语言论集》,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
35. 语音的自动识别与合成,《语文建设》,1986年,第1期, p88-92.
36. 机器翻译与情报工作,《现代化》,1986年,第5期
37. 语言与大脑,《语文建设》,1986年,第3期
38.第十一届国际计算语言学会议即将举行.《国外语言学》,1986年,第2期,5页.
39. 七十年代以来的机译系统,《计算机科学》 1986年,第5期,50-56。
.
1987年(48岁):8篇
40. 汉字的自动识别,《语文建设》,1987年,第1期
41. 蒙太格文法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87年,第4期,P39-42.
42. 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中语言研究的新方法,《情报科学》,1987年,第1期, P9-26.
43. 法-汉机器翻译 FCAT系统,《情报科学》,1987年,第4期,19-27.
44. 人机对话与语言研究,《语文建设》,1987年,第6期
45. 特鲁别茨柯依和他的《音位学原理》,载《语文论集》,第二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7年版
46. 机器翻译专用软件,载《语言和计算机》,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7. 第十二届国际计算语言学会议 1988 年召开,《国外语言学》 1987年,第3期,11页.
1988年(49岁):7篇
48. 德-汉机器翻译GCAT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中文信息学报》,1988年,第3期,第63-73页。
49. FEL公式 --
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情报学刊》,1988年,第5期;又转载于《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168-182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
50. 英国的计算语言学,《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51. 评《现代语言学》,《科技日报》,1988年10月9日
52. 计算语言学漫谈,《语文建设》,1988年,第5期
53. 法国的语言政策,《语文建设》,1988年,第6期
54. 国外术语数据库研制概况,《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8年,第2期
55. 术语学和知识工程国际会议在联邦德国召开,《国外语言学》 1988年,第2期,10页.
1989年(50岁):10篇
56. FEL公式与术语命名规范,载《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CIP 89', 1989年版
57. 术语数据库,《语文建设》,1989年,第2期
58. 中文科技术语的结构描述与潜在歧义,《中文信息学报》,1989年,第2期
59. 现代术语学的产生和发展,《语文建设》,1989年,第4期
60. 国外实用化的机器翻译系统,《中国计算机用户》,1989年,第5期,第29-31页。
61.
中文科技术语中的歧义结构及其判定方法,《中文信息学报》,1989年,第3期,p10-25;又转载于《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p239-268,商务印书馆,2010年。
62. 中文科技术语描述中的三种结构,《语文建设》,1989年,第5期,p14-20.
63. 当前计算语言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计算机信息报》,1989年12月19日
64. 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初析,《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9年,第2期
1990年(51岁):7篇
65. 评《汉字属性字典》,《语文建设》,1990年,第2期
66. 词汇功能语法及其在计算语言学中的作用,《中国计算机用户》,1990年,第11期
67. 汉语句子描述中的复杂特征,《中文信息学报》,1990年,第3期, p20-29.
68. 从语言学角度看科技术语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0年,第2期
69.德汉机器翻译GCAT系统,《语文现代化》,1990年,第10辑
70. 我国机器翻译研究工作的回顾,《语文建设》,1990年,第5期,21-28.
71. 中文数理化术语的发展源流,《语文建设》,1990年,第3期,20页.
1991年(52岁):4篇
72. 应用语言学刍议(与龚千炎合著),《语文建设》,1991年,第1期
73. Martin Kay功能合一语法,《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2期, p34-42.
74. 科技术语的性质及其理论模型,《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1年,第1期
75. 关于 “犹太” 民族的译名用字问题,《汉字文化》, 1991年,第1期,15页.
1992年(53岁):5篇
76. 计算语言学对理论语言学的挑战,《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1期,P81-97.
77. 机器翻译中汉语分析和生成的四个原则,载《全国机器翻译理论与技术讨论会文集》,1992年
78. 德语的规范化,《语文建设》,1992年,第3期
79.
国际标准化组织TEI会议和ISO/TC37/SC3第8次会议侧记,《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2年第2期。
80. 中文信息MMT模型,《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 21-30。
1993年(54岁):6篇
81. 评《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译文集》,《语文建设》,1993年,第7期
82. 德国计算语言学研究近况,《语文建设》,1993年,第8期, 39-41。
83. 中文 0(1|2(2.1|2.2))
型名词词组科技术语潜在歧义结构的实例化,《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4期
84.
中文动词词组型科技术语潜在歧义结构的实例化,载《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85. 再谈汉字的熵--汉字的信息量大不利于信息处理,《文改之声》,1993年,第4期
86. 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语文建设》,1993年,第9期
1994年(55岁):16篇
87. 关于“犹太”民族译名用字问题,《词库建设通讯》,1994年,香港
88. 汉语形式语法的拓荒之作—《汉语计算语言学》序言,《语文建设》,1994年,第7期
89. 英-汉计算语言学术语数据库,《语文建设》,1994年,第7期,p283-287。
90. 中国计算语言学的世界化刍议,《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 p24-27.
91. 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术语,《中国术语网通讯》,1994年,第1期
92. 定义术语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术语网通讯》,1994年,第1期
93. 日本的电子词典研究,《语文建设》,1994年,第6期
94. 我国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术语的审定工作(上,下),《中国术语网通讯》,1994年,第2-3期
95. 术语标准化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中国术语网通讯》,1994年,第2期
96. 专科术语命名的法规与原则(上,下),《中国术语网通讯》,1994年,第4期,1995年,第1期
97. 电子词典中变形词自动分析刍议,载《北京国际电子出版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8. 迈向实用化商品化的机器翻译研究,《语文建设》,1994年,第8期,36-39。
99.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语文建设》,1994年,第11期
100.中文信息MMT模型中多值标记集合的运算方法,《情报科学》,第15卷第3期,1994年6月,p14-25,哈尔滨
101. 我国术语工作应和国际标准接轨,《中文信息》,1994年,第1期。
102. 汉字的信息量大不利于中文信息处理--再谈汉字的熵,《语文建设》,1994年,第3期, 34-35页.
1995年(56岁):10篇
103. 中文科技术语研究中的结构功能观,《中国术语网通讯》,1995年,第1期
104. 电子词典中单词的词法分析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2期
105.
信息时代中汉字的标准化和共通化(在韩国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上的演讲,有韩国语译文),1995年11月24日,韩国,汉城
106. 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中文信息学报》,1995年,第2期, p14-24.
107. 歧义消解策略初探,载《计算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8. 21世纪究竟从哪天开始?《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7期,香港。
109. 我国的术语规范化工作,《语文建设》,1995年,第12期
110. 面向计算机的语言研究(一)(二),《语文与信息》,1995年,第1-2期
111.
参加ISO/TC37/SC3第12次会议(在美国费城召开)随感,《中国术语网通讯》,1995年,第3期
112. 中文科技术语中的潜在歧义结构,《中国术语网通讯》,1995年,第4期
1996年(57岁):16篇
113.
汉字的极限熵,载《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北京;又转载于《中文信息》,1996年,第1期;《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50期,1995年12月
114. 自然语言处理中歧义消解的方法,《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1期, p55-60.
115. 再谈 21 世纪的开始时间问题,《词库建设通讯》,1996年,第8期,香港。
116. 汉字结构的一种括号式表示方法(中文摘要),《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
117.
千进制在我国古已有之(在数字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1996年4月,香港),《汉语数词现代化讨论集》,岭南学院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出版。
118. 中文科技术语同形歧义结构的判别方法(上、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创刊号-第2期
119. 情报自动检索系统与自然语言处理,《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第2期
120. 潜在歧义理论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中文信息》,1996年,第1期,总第50期, p9-12.
121. 再谈汉字的熵值,《语文与信息》,1996年,第2期
122. 关于“身毒、天竺、印度”的译名问题,《词库建设通讯》,1996年,第10期,香港
123. 信息时代的语言观,载《语文现代化论丛》,第2辑,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124. 机器翻译发展的曲折道路(一),《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第3期,28-31。
125. 机器翻译发展的曲折道路(二),《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第4期,30-34。
125. 中文科技术语中的几何歧义与术语命名规范,《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第3期
126. “例不十,法不立”原则和统计方法,《词库建设通讯》,1996年8月,总第8期,香港
127. 中文科技术语中的歧义结构及其判定方法,《中文信息学报》1989年第3期。
128.
中文的自然语言处理--COLIPS系列讲座(1996年5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的讲课记录),载《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第6卷,第1期,1996年6月,新加坡,可通过互联网浏览:http://www.iscs.nus.sg/~colips/commcolips
1997年(58岁):13篇
129. 语言文字规范化对于语言信息处理的作用,《中国语文》,1997年第5期,总250期, 322-325.
130. 受限汉语研究与信息技术,《中文信息》,1997年,第2期
131.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前言,《中文信息》,1997年第4期,总第59期
132. 网络翻译系统市场潜力极大,《中文信息》,1997年第6期,P6-8, 总第61期
133. 德国术语数据库和机器翻译的新动向,《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7年第3期,总第7期
134. 机器翻译—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3期,P73-78, 总第23期
135. 中文信息处理专题研究(3) 机器翻译,主持人的话,《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3期,p72,
总第23期
136. 德国术语数据库新动向,《新闻出版报》,1997年8月11日,第3版,第1659期
137. 日语形态的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分析,《97年术语学与知识转播国际会议论文集》,1997年,北京
138. 中国的语言资源与语言工程,《97年术语学与知识传播国际会议论文集》,1997年,北京
139. 机器翻译今昔谈,《科苑》杂志,1997年第4期,26-27.
140. 信息时代中汉字的标准化和共通化,《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7年,第1-2-3期连载
141. 从通用置标语言 GML 到标准通用置标语言 SGML,《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1997年,第4期
1998年(59岁):17篇
142. 从属关系语法对机器翻译研究的作用,《外语学刊》,1998年第1期,总第91期,CSSCI收录。
143.机器可读术语交换格式MARTIF的数据类目,《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年第2期,总第10期
144.同义译名研究刍议,《词库建设通讯》,1998年5月,总第16期,香港
145.
从属关系语法的某些形式特性,《1998年中文信息国际会议论文集》,1998年11月18-20日,北京,237-243.
146.判断从属树合格性的五个条件,《第二届全国应用语言学讨论会文集》,1998年
147.词语杂谈,《古今艺文》,第24卷第3期,1998年5月1日出版,台湾
148.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光辉一页—来华西方传教士学术成就琐议,《古今艺文》,第25卷,第1期,1998年11月1日出版,台湾
149.《汉语计算语言学》序言,载《汉语计算语言学》,1999年1月,电子工业出版社
150. 关于汉字的熵和极限熵致编辑部的一封信,《中文信息学报》,第12卷第1期,1998年,p63-64.
151.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4期,P1-11.
CSSCI收录。
152.汉英机器翻译中名词复数的确定标志,《‘98现代汉语语法学术国际会议(ICCC’98)论文集》,1998年8月26-31,北京
153.从汉英机器翻译看汉语句法语义分析的特点和难点,《汉语计算与计量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城市大学,1998年,香港
154. 二十世纪中国的数理语言学,载《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5.
迈向语文现代化的新阶段(第三届全国语文现代化学术讨论会闭幕辞),《第三届全国语文现代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年,昆明
156.字母词的使用要看对象,《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年,第3期。
157.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 SGML 的三个组成部分,《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年,第4期
158. 语言学是数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金秋科苑》 1998年,第2期
1999年(60岁):8篇
159. 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与曹右琦合著),《中文信息学报》,1999年,第1期。
160.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和性质,《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9年第1期。
161. 机器翻译实用化研究,《中国计算机用户(专家论坛)》,第21期,P33,1999年6月14日
162.机器翻译-从梦想到现实,《中国翻译》,1999年第4-5期(总136-137期),
第5期,P52-55,CSSCI收录。
163. 链语法述评,《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CSSCI收录。
164. 机器翻译软件异彩纷呈,《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9年第4期,p31-35,总第16期。
165. 英日机器翻译系统E-to-J原语分析中兼类词消歧策略,《中文信息学报》,p14-27,1999年。
166. "汉语计算语义学研究的新成果——评《 汉语计算语义学——关系,
关系义场和形式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CSSCI收录。
166+1. 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信息网络时代与日本研究》,p60-111,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年(61岁):5篇
167. 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CSSCI收录。
168. 基于短语结构语法的自动句法分析方法,《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2期,CSSCI收录。
169. 汉语书面语改革的新问题-加空格表示词界,《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0年第1期,总第17期。
170. 语言文字研究也应当现代化,《语文现代化论丛》,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171. 绝妙的空格,载《ChinaByte.COM》,2000年3月10日。
2001年(62岁):8篇
172. 现代术语学主要流派,《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2期。
173. 汉字和汉语的计算机处理,《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1期,1-20页, CSSCI收录。
174. 范畴语法,《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3期,P100-110,CSSCI收录。
175. 中国机译技术的发展,《高技术通讯》,2001年8月专辑。
176. 确定切词单位的某些非语法因素,《中文信息学报》,2001年,第4期。
177.
确定切词单位的某些语法因素,《国际中文电脑学术会议ICCC-2001论文集》,此文是这次国际会议的主旨发言(Keynote
Speaker),获最佳论文奖,27-29页, November,2001, Singapore。
178. 从汉语书面语改革谈词界问题,载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
庆祝桂诗春教授七十华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上海。
179. 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载《语言学问题集刊》,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长春。
180. 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古今艺文》,2001年,台湾。
181. 汉语书面语的分词连写,《语文建设》,2001年,3月,15页
182. 长歌当哭——送别希文,《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2期,23页,CSSCI收录。.
183. 现代术语学的主要流派,《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1期,34页.
184. 信息时代的汉语双文制问题,《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1年,第1期,21-22页.
2002年(63岁):16篇
185. 线图分析法,《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CSSCI收录。
187. 机器翻译系统消歧功能测试,《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188. 计算机辅助术语研究浅谈,《术语标准化于信息技术》,2002年,第3期。
189. 中国术语标准化的由来和发展,《中国标准化》,2002年,第10期,CSSCI收录。
190. 花园幽径句初探(与许福吉合著),《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2002年。11月,新加坡。
191. 从英德法语的正词法看汉语拼音正词法,《第五次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开封,2002年10月,
又载于《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3期,2003年2月,香港。
192. 框架核心语法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p24-25,CSSCI收录。
193. 谈谈自由语素与单纯词的界限,载《清风明月八十秋》,p37-44,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4
数理语言学,载《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下册),外语与外语教学新视角丛书,2002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南宁。
195. 现代术语学主要流派,《科技术语研究》,2002年第2期。
196.
机器翻译的现状和问题,在973项目专家组会议上的发言(2002年10月),转载于《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徐波、孙茂松、靳光谨主编),353-377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7. 发挥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语文现代化论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198. 线图分析法,《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266-278, CSSCI收录。
199. 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er,新加坡,11(2),127-136。
200. 谈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古今艺文》(台湾),第28卷,第2期,4-16,2002年。
2003年(64岁):6篇
201. 花园幽径句的句法语义特性,《2003年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文集》,哈尔滨。
202. 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p339-349, CSSCI收录。
203. 理论词与形式词,《汉语拼音方案45周年纪念文集》,2003年。
204. 学者新论:中文信息技术标准:汉字注音?拼音正词法?,载《人民网》2003年4月16日。
205. 应用语言学三大支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广州,CSSCI收录。
206. 一种无回溯的自然语言分析算法,《语言文字应用 》1 (2003年,第1期,63-74页,
CSSCI收录。
2004年(65岁):5篇
207. 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1期。
208. 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2期。
209.
LFG中从成分结构到功能结构的转换,《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p105-112,CSSCI收录。
210
词义排歧方法研究,《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年第1期;又载《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第三辑(语言学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p1-13。
211.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上,下),《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
2005年(66岁):13篇
212. 澄清对机器翻译的一些误解,《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
213. 自然语言处理的学科定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CSSCI收录。
214.
从知识本体看自然语言处理的人文性,《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4期,100-107页,CSSCI收录。
215. 词汇语义学与知识本体,载《应用语言学前沿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6. 科技术语古今谈,《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2期。
217.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概率语法,《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2期,166-179页,CSSCI收录。
218. 汉语术语描述中的三种结构,《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3期,47-50页。
219.
周有光先生二三事,《语文建设通讯》,2005年第81期,p1-4,香港,转载于《周有光年谱》,p256-263,群言出版社,2012年。
220.
机用现代汉语“n+n”结构歧义研究(与杨泉合著),《语言研究》,2005年,第25卷,第4期(总第61期),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221. 文本连贯中的常识推理,《HNC与语言研究第三次会议文集》,2005年12月21-22日,北京。
222. 本体论与知识本体,《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
223.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 “v+ v”
结构歧义问题研究(与杨泉合著),《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2期,CSSCI 收录。
225.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年,第1期
2006年(67岁):17篇
226.
所指判定与文本连贯的计算机处理,载《语言学问题论丛》(第一辑),三联书店,2006年,100-145页。
227.《现代韩国语动词语义组合关系研究》序言,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228. 当前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几个特点,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CSSCI收录.
229.
用上下文无关语法来描述汉字结构,《语言科学》,第5卷,第3期,p14-23,2006年5月,CSSCI收录。
230. 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p1-9,CSSCI收录。
231. 机器翻译词典中语言信息的形式表示方法,《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总第100期, 12-23页。
232. 从人名用字谈汉语规范化,《语文建设通讯》,2006年8月,第84期,香港。
233. 术语学中的概念系统与知识本体,《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第1期。
234.《应用语言学中的语料库》导读.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usan
Hunston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剑桥大学出版社 联合出版, 2006年8月.
235. 关于信息时代的多语言问题的一些思考,《现代语文》,2006年,第12期(总第258期)。
236.《译者的电子工具》导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9月.
237. 术语命名中的隐喻,《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3期。
238. 语文现代化的火炬代代相传--沉痛悼念王均先生, 《语文建设通讯》,2006年12月,第85期, 香港。
229. 汉语科技术语中的潜在歧义,《科技术语研究》, 2006年,第1期,35-39页.
230. 汉语时体的分类和语义解释(与瞿云华合著),《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36页
231. 汉语科技术语中的潜在歧义 (续),《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2期,14-15页.
232. 机器翻译词典中语言信息的形式表示方法,《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
2007年(68岁):16篇
233. 基于经验主义的语料库研究,《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年,第1期(总第45期, p29-36。
234. 我与计算语言学的缘分,《现代语文》,2007年,第9期(总第282期),p127-128。
235. 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7-50,CSSCI收录。
236. “术语学”读书札记一:术语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三期。
237.
关于“学名”的一些资料--纪念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诞生200周年,《语言文建设通讯》,2007年9月,第87期,香港。
238.《人工智能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对偏误的意识》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39. 术语学的特点--“术语学”读书札记之二,《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6期。
240.
同义术语与多义术语刍议--纪念唐作藩老师80华诞,载《唐作藩教授80寿辰纪念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241.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哲学问题,《心智与计算》,2007(30): 333-353页.
242.
自然语言处理的概率配价模式理论(与刘海涛合著),《语言科学》,2007年,第3期。32-41页,CSSCI收录。
243. 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同类词短语句法功能歧义研究(与杨泉合著),《语言文字应用》 2
(2007年,第2期,141-141页,CSSCI收录。
244.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利弊得失,《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79-85。
245. 关于 “犹太” 译名改字问题之我见,《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46. 信息时代的翻译工具,《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p68-75。
247.框架网络的理解和构建(合作者:李丽),《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P314-319.
248. 冯志伟. 机器翻译与语言研究(上)[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3):39-43.
249. 冯志伟. 机器翻译与语言研究(下)[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4):38-41.
2008年(69岁):20篇
250.《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宗成庆著)序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51. 统计机器翻译讲稿,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252. 《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袁毓林著)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53. 一个关于机器翻译的史料错误,《语文建设通讯》,第89期,2008年3月,香港。
254.
香港“双语法例资料系统”法律术语的统计分析,《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8年,第2期.(合作者:那日松,揭春雨)
255. 《基于双语语料库的汉英视点体对比研究》序言(瞿云华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256. 概念的逻辑关系和本体论关系--“术语学”读书札记之三,《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2期。
257. 概念的有序性—概念系统--“术语学”读书札记之四,《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4期。
258. 一个新兴的术语学科 -- 计算术语学,《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8年,第4期,4-9.
259. 概念系统的图形表示方法--“术语学”读书札记之五,《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6期。
260.《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序(萧国政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61. 乔姆斯基《最简方案》,载《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62. 语言描写的三个模型(译文审校),载《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Chomsky 著
张和友译 冯志伟校)
263. 自然语言处理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外语》,2008年。
264.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纪念《 汉语拼音方案》 公布 50 周年,《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8页.
265. 汉语视点体的派生现象探讨(合著者:瞿云华),《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38卷。
266. 概念的有序性——概念系统,《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4期,12-15页.
267. 前苏联术语学家德雷森 (E. K.
Drezen),《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8年,第3期,48页.
268. 机用现代汉语“v+v+v”结构句法功能歧义问题研究(与杨泉合著),《语文研究》,2008(12),
p14-20。
269.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n+n+n”结构句法功能歧义问题研究(与杨泉合著),《汉语学习》,2008(12),p
37-47。
2009年(70岁):13篇
270. 机器翻译 任重道远,载《语文建设通讯》,2009年1月,第91期,17-22页,香港。
271.《语料库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研究丛书》 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
273.《语言学中的数学方法》(Mathematical Methods in
Linguistics)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3月出版。
274. 主题与分类--“术语学”读书札记之六,《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第1期。
275.《信息处理系统语言文字评测规范(草案)》三个规范研制报告, 2009年。
27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成果简介, 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选介》,2009年出版。
277. 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定义(合作者:揭春雨),《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 年,第2 期。
278. 篇际英语词汇增幅率研究(合作者:李晶洁),载《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年,第2期。
279. 《牛津计算语言学手册》导读(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2009 年9
月,北京.
280.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些宏观问题之我见, 《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36-41页,CSSCI收录。
281. 单词型术语的结构自动分析,《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第3期,Vol.11,No.3。
282. 词组型术语结构的自动句法剖析,《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第5期,Vol.11,No.5。
283. 《俄罗斯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序言, 语文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284. "语言规划的重要领域——术语学." 《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37-46页.
285.
语义互联网与辞书编纂,《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88-94页,CSSCI收录。
2010年(71岁):14篇
286.《系统与语料—二者关联探索》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10年。
287. 语音合成中的文本归一化问题,《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p41-47。
288. 数学是语言学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评介《语言学中的数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20,总81期。
289. 从语料库中挖掘知识和抽取信息,《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4期,总第253期,p1-7,
CSSCI收录。
290. 双语语料库的建设与用途,《现代外语(季刊)》第33卷,第4期,2010年11月,CSSCI收录。
29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自然语言处理的法律保证,《语言文字报》,第515期,第1-3版,2010-12-08
292. 基于字根的机写汉字学习法(与欧阳贵林合著),《现代语文》,2010年,12月。
293. 一种新型词频统计方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合著者:杨泉),《长江学术》 ,2010年,第1期。
294. 术语形成的经济律——FEL
公式(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2期,9-15页.
295. 信息时代的多语言问题和对策,《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年,第2期,34-37页.
296. 桂诗春, 冯志伟, 杨惠中, 何安平, 卫乃兴, 李文中, 梁茂成. "语料库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2010年,第4期,CSSCI收录。.
297. 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系统,《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年,第1期,28-35页.
298.
语料库研究与当前语言学的战略转移,《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2010年,韩国学古房出版社,499-532页。
2011年(72岁):15篇
299. 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看二分法,《东方语言学》,第8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17页,2011年。
300. 我与语言学割舍不断的缘分,《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第1期。
301.
计算语言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总191期),p9-17,CSSCI收录,《人大报刊资料社》收录。
302.
“理论词”和“语素”的概念在语言学上的严重缺陷,《现代语文》2011年,第7期,总第424期,p4-6.
303. “罗马化”还是“拉丁化”,《中国科技术语》,2011年4月,第13卷,第2期,P54-56。
304. 论语言学研究中的战略转移,《现代外语》2011年,第1期, p1-11, CSSCI收录。
305.
ISO-TC46文献与信息标准化会议侧记,《现代语文》,2011,第22期,p149-151.
306. 《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审校者的话,商务印书馆,2011年。
307.《术语学、知识论和知识技术》审校者的话,商务印书馆,2011年。
308.《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新词语监测研究》序言(刘长征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309.
传统的术语定义和它的局限性,载《术语翻译研究》(“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10. 术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载《语文现代化论丛》,第8辑,p344-365,2011年,语文出版社。
311. 从不同的角度看知识本体,《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p8-16,《人大报刊资料社》收录。
312.
从语料库中挖掘知识,载《首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集》,2011年,p9-23,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13.
基于依存树库的文本聚类研究(合著者:高松),《中文信息学报》,第25卷,2011年,第3期,59-63页.
313A. 短语结构语法的代数定义 --
《生成语法“生成”研究》一文的一个错误,《现代语文》,2011年,第6期。
2012年(73岁):11篇
314. 用计量方法研究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期,256-269,CSSCI检索。
315. 树邻接语法,《外语研究》,2012年,第3期,CSSCI检索。
316. 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第4期,p54-57。
317. 转写和译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科技术语》,第5期,p32-34。
318. 自然语言问答系统的发展与现状,《外国语》,2012年,第6期,p11-26,CSSCI检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319. 大哉,计算语言学之为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A07版。
320. 关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23期,p20-24。
321. 语言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学科: 术语学,《山东外语教学》,第33卷,2012年,第6期, 31-39.
322. “语料库语言学在中国” 专家论坛发言摘登——平行语料库建设对于语言学的意义,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44卷,2012年,第3期,371-372页,CSSCI收录。
323.英汉词汇量与篇章长度关系比较研究(合著者:赵小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3期,51-56页,,CSSCI收录。
324.
“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翻译工程”的重要意义,《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2年,第2期,73-75页。
2013年(74岁):7篇
325. 词汇长度与词汇频数关系的计量语言学研究(合著者:邓耀臣),《外国语》,2013年第3期,p29-39,
CSSCI收录。
326. 关于修订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国际标准ISO 7098
(1991)的情况说明,《北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14卷第3期(总第76期),p4-13,中国核心期刊。
327.
《统计机器翻译》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5卷,2013年,第4期,p629-633,CSSCI收录。
328. 我的好友徐文堪,《中西文化交流学报》,第5卷,第1期,2013年7月,p5-8。
329. 隐马尔可夫模型及其在自动词类标注中的应用,《燕山大学学报》,2013, (4):283-298.
330. 对于索绪尔语言符号特性理论的再认识,《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第7期。
331.
语言学正面临战略转移的重要时刻,《南开语言学刊》,2013年,第1期,总第21期,P7-19,CSSCI来源期刊。
2014年(75岁):13篇
332.
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智能代理,《外国语》,2014年,第1期,p21-36,CSSCI收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333. R. Hausser的左结合语法,《外语学刊》,2014年,第2期,p30-34, CSSCI收录。
334. 严复手批《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原稿本的发现,《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第2期,P50-54。
335. 重温叶斯柏森的语言学理论,《现代语文》,2014年,第6期,总第531期,p4-7。
336.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的两个重要特色,《第二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2014年3月,P9-11。
337.
语料库的标注和它的局限性,《第二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2014年3月,P44-66。
338. 《现代语言学流派》(增订本)前言,《现代语文》,2014年,第9期,总第534期,p161。
339. 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与冯绍锋合著),《现代语文》,2014年,第21期,
p12-15。
340. 词汇化公式:诠释与思考(与冯绍锋合著),《现代语文》,2014年,第27期,p21-23。
341. 基于COCA语料库辨析近义动词finish,complete和accomplish,
《语言教育》(与王晶晶合著),2014年,第3期,p47-51。
342. 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的前前后后 --
纪念机器翻译60周年(与冯绍锋合著),《现代语文》,2014年,第24期,p4-7。
343. 教育叙事:英语教师的研究话语(与骆琤合著),《语言教育》,2014年,第4期,p 20-23。
344. 《现代语言学流派》(增订本)目录,《现代语文》,2014年,第2期。
345. 词典学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
计算术语学,《辞书研究与辞书发展论集》(2012年8月1-2日第三届汉语辞书高层论坛会议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1月,p1-16。
2015年(76岁):14篇
346. 会话智能代理系统中的BDI模型(合作者:余卫华,第一作者:冯志伟),《外国语》,2015年,第2期,p2-14,
CSSCI收录。
347.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 -- 纪念索绪尔逝世101周年,《现代语文》,第9期,p4-12。
348. 《汉语拼音词汇》序言,《现代语文》,2015年,第12期,p161。
349. 在博客上研究词汇问题,《当代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p3-7.《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 )2015年11月24日转载。
350. 用计算机分析术语结构的尝试,《术语学研究新进展》,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
351.
school多义辐射网络构建延伸四法视野(第二作者,合作者:冯绍锋),《现代语文》,2015年,第9期,p14-17.
352.
间接言语行为的多维视角(第二作者,合作者:冯绍锋),《鲁东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p42-46.
353.
“N+N”歧义消解的博弈论模型研究(合作者:杨泉,第二作者:冯志伟),《语言科学》,2015年,第5期,p250-257.
CSSCI收录。
354. 学术论文的H指数分析(第一作者,合作者:冯绍锋),《现代语文》,2015年,第6期。
355. 计算语言学超学科研究刍议(合作者:李颖,第二作者:冯志伟),《现代外语》,2015年,第3期,p407-415,
CSSCI收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月刊2015年第10期收录。
356.
自然语言的计算复杂性,《外语教学与研究》(独著,第一作者:冯志伟),2015年,9月,第47卷,第5期,p659-672,CSSCI收录。
357. 《牛津计算语言学手册》评介,《现代语文》,2015年10月,第30期,p153-157.
358.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学理论—纪念叶尔姆斯列夫逝世50周年(第一作者,合作者:周建),《现代语文》,2015年,第11期,p4-7。
359.
特鲁别茨柯依布与拉格学派—纪念特鲁别茨柯依诞生125周年(第一作者,合作者:余卫华),《现代语文》,2015年,第36期,P4-10。
360. 用计算机分析术语结构的尝试,《术语学研究新进展》,国防工业出版社,p1-13,2015年3月。
361. 《新编同义词词林》序,《新编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
362. 基于短语和句法的统计机器翻译,《燕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6期, p1-9。
2016年(77岁):16篇
363. 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的修订:从WD到DIS,《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p1-17。
364. 汉语拼音国际标准化的新进展,《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2期,P94-96。
365.
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回顾与展望(合作者:冯绍锋),《当代外语研究》,2016年,第2期,p74-79。
366. 国际标准ISO
7098:2015《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研制,《现代语文》,2016年,第2期,p4-9。
367.
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英语词汇重复率研究(合作者:赵小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CSSCI收录。
368. 《自然语言交流的计算机模型》评介,《现代语文》,2016年,第7期。
369. 单一罗马化原则与路名标志书写法,《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6年,第3卷,第1期,p27-33。
370. 《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标准的国际意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6期。CSSCI收录。
371. 国际标准ISO
7098:2015的四个特色,《数字图书馆论坛》(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6年,第12期,总第151期,P40-47。
372. 世界也需要汉语拼音,《光明日报》,2017年1月15日,第5版。
373. 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及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现代语文》,2016年1月,第1期,p4-10.
374.
我国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回顾与展望(合作者:冯绍锋),《当代外语研究》,2016年,第2期,p74-79。
375.
基于大规模语料的英语词汇重复率研究(合作者:赵小东),《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CSSCI收录。
376. 纪念我的恩师沃古瓦教授,《现代语文》,2016年,第30期,p4-8。
377. 基于BNC语料库的近义副词absolutely, completely,
utterly辨析(与冯绍锋合作),《鲁东大学学报》,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p41-46;
转载于《国际性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P44-55,2016年。
2017年(78岁):15篇
378. 国际标准《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2015)》的内容梗概,香港《语文建设通讯》
,2017年1月,第113期,p1-16。
379.
国际标准《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2015)》的内容梗概:后记,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17年1月,第113期,p17-19。
380. “世界也需要汉语拼音”,《光明日报》,2017年1月15日,光明视野,05版。
381. 梅耶与法兰西学派(与周建合作),《现代语文》,2017年,第3期,p4-8。
382. 关于113号元素命名的建议,《中国科技术语》,2017年,第2期。
383. 网络时代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余卫华合作),《光明日报》,2017年4月9日。
384.
用数学逻辑之美揭示语言结构之妙,《光明日报》,2017年7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7月9日19:23转载。
385. 房德里耶斯与法兰西学派(与周建合作),《现代语文》,2017年,第15期,p4-7.
386. 78岁一年总结,《现代语文》,2017年,第15期,p161。
387. 语料库系统的评测,《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2017年,创刊号。
388. 《计量语言学导论》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17年,第176期,p95-96,CSSCI收录。
389.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与城市路名整顿,《语言规划学研究》,2017年,第1期,p39-42。
390. 语音的形式描述,《实验语言学》,2017年,第6卷,第2号,p1-8,在日本东京出版。
391. 马尔丁内与法国功能语言学派,《现代语文》,2017年,第24期,p4-6。
392. 文语转换中的文本分析方法,《实验语言学》,2017年,第6卷,第3号,p1-14,在日本东京出版。
2018年(79岁):15篇
393. 关于非汉语人名和地名的字符译音问题,《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18年1月,第115期,p4-6。
394.
智能会话系统与语音自动识别(与詹宏伟合作),《外语学刊》,2018年,第1期,p13-23。CSSCI收录。
395. 与汉语拼音相伴60年:从国家规范到国际标准,《光明日报》,2018年2月11日,12版。
396. 汉语拼音走向世界:成绩与缺憾 --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第19卷,第2期,p5-9。
397. 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英文版)简介,《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69期,p88-89,CSSCI收录。
398. 赫德森的词语法理论,与周建合作,《现代语文》,2018年,第3期,总第672期,p4-8。
399. 汉语拼音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公众号,2018年,6月。
400. 八十老翁,平生无悔,《文化学刊》,2018年,第3期,p50-64。
401.
人工智能领域:得语言者得天下(卷首语),《语言战略研究》,第3卷,2018年,第5期,p1。
402.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中国学派”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探索(与殷健、刘润泽合作),《中国翻译》,2018年。第3期,p74-79,CSSCI收录。
403. 信息时代需要文理兼通的语言学家,《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1日,第12版,语言文字。
404.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词长与词频关系的计量研究,与邓耀臣合作,《实证和语料库语言学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p59-91。
405. 结构分析法在海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英文版),(《国际汉语教育》), 2018/3,
第3卷,第3期,总第8期,49-62.
406.
现代汉语句子的扩展模式语法模型的构建(与王笑盈、瞿云华合作),《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7卷,第6期,2018年11月,p860-867.
407.
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的平行发展,《外国语》,第41卷,第6期,2018年12月,p35-48,CSSCI收录。
2019年(80岁):6篇
408. 中国术语研究的八大特点,《中国术语研究》,2019年,第2期,p8-10。
409. 自然语言形式分析的奠基力作 –
纪念《句法结构》出版60周年,《现代语文》,2019年,第1期,p4-24。
410.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意义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与余卫华合作),《辞书研究》,2019年,第2期。
411.
词向量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19年2月,第185期,p1-10,CSSCI收录。
412. 从汉字信息处理到自然语言处理 –
“中国语言学70年多人谈”,《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4期,p77-78.
413.
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界定(与殷健合作),《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7月,第4期,p132-136。
英文论文: 40篇
1. Multi-label and multi-branch tree analysis of Chinese
sentences, < Proceedings of ICCIP'83 >,1983, Beijing
2. Automatic gener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language in
machine translation, Proceedings of SEARCC'84,1984, Hongkong
3. Analysis of formation of Chinese terms in data processing,
Research Report in Fraunhofer Institute, 1988, Stuttgart
4. Chinese Character Index for Chinese Term in GLOT-C,
Research Report in Fraunhofer Institute, 1988, Stuttgart
5. FEL Formula -- Economical Law in the Formation of Term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8, No 4,
p171-180,CSSCI收录,SSCI收录。
6. Description of Complex Features for Chinese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COLING'90, 1990, Helsinki。
7. On Potential Ambiguity in Chinese Terminology, Proceedings
of TSTT'91, Beijing.
8. A Terminological Databank in Chinese Language -- GLOT-C,
Proceedings of ICCIP'92,
Beijing
9. Language Resources and Language Technology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ELRI Seminar, Tihany, Hungary, 1995/09/14-17
10. The Bracket Descrip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世界汉语教学》英文论文,1996, No.2,
Jun., Beijing, CSSCI收录。
11. A Stud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n the Chinese-English
text of Plato’s Republic,TELRI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European
Seminar, Montecatini Terme, Italy, October 16-18, 1997
1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pecialized Dictionary in Machine
Transl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Vienna, 24-26
August 1998, Volume II, 4th INFOTERM SYMPOSIUM
13. Precedence Parallel Hypothesis between Personal Names
Structure and Modifier-Head Construction in
Language(人名结构格式与语言中偏正结构之间的前于关系平行假说), The 3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ugust 24-26,
1997, Beijing
14. Romanization of Place Name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ICOS’99, 1999, Spain
15. Chinese translation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roceedings of LISA Conference-1999, Shanghai, 1999/05/26-28
16. Hybrid Approaches for Automatic Segmentation and
Annotation of Chinese Text Corp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Vol. 6 (Special issue) 2001,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SSCI收录。
17. PAR-based Japanese-Chinese MT,
《第二届中日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10月30日-11月2日,P104-117.
18. Translation Divergence in MT, 7th TELRI, Dubnovnik,
Croatia, 2002-Sept-25-30.
19. Linguistic Divergence in Machne Translation, in:
Linguistic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187-203, AQ-Verlag, 2003, Saarbruecken.
20. The Chinese diagraphia proble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tudi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Volume 30, Number 1 (spring
2000), 229-234, 2000,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 (co-author: Binyong Yin).
21. Semantic loanwords and phonemic loanwords in Chinese
language, Proceedings of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NIJLA,
Tokyo, March 2004, p200-229.
22.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loanword,
Proceedings of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NIJLA, Tokyo, March
2004, p71-77.
23. Structure of Chinese loanwords, Proceedings of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NIJLA, Tokyo, March 2004,
p287-296.
2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Progressive Aspect
Structure, “zai+verb” and its English Correspondents: A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based Perspective (co-author Qu Yunhua), IEEE
Conference, Wuhan, 2005.
25. Findings in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hetor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V News Reports (co-author Yue Ming),Conference o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CSFG05), July-2005, Sydney,
Austraria.
26. Evolu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orpus research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11:2 (2006),
173-207,SSCI收录.
27. Translation Divergence in Machine Translation,Eafterm
Symposium, Haikou, 2006.
28. KOD –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for M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KOD, Regensburg, Germany, 2006-Oct-12 to
Oct-14.
29. Application of CTT in Grammar Teaching and Studying of
Chinese (Co-author: Zhang Junping), Proceedings of 6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6), Singapore, COLIPS
publication, Singapore, p292-304, 2006.
30. China’s Machine Translation Technology – keynote speech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 The 1st
Applied Linguistics Congress of China,简称CELEA2007, May 15-21 ,
2007, Beijing.
31. The role of English language in China. 5th Nitobe
Symposium, European Languages and Asian Nations: History, Politics,
Possibilities. (August 2-3, 2007, Tokyo).
32. Automatic Chinese Multi-word Term Extraction (co-author:
Narisong, Chunyu Ki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Web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PIT
2008), p181-184, 23-25 July 2008, Dalian, Published by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33. Automatic Paring of “NP + you + VP”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Indonesian Based on CTT and Complex Feathers (Co-authors: Zhang
Junping, Zhang Xiaoling), p53-58, Proceedings of ALPIT 2008, 23-25
July 2008, Dalian, Published by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34. Using a Chinese Treebank to measuring the Dependency
Distance (co-authors: Haitao Liu, Hudson),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009 5(2), p161-175,SSCI收录。
35.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d length and
word frequency in Chinese (Co-author: Deng Yaochen), Proceedings of
7th International Corpus Linguistics Conference (CL2013),
Lancaster, U.K., p59-61.
36. A dynamic study of English intertextual lexical repetition
rat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 2014, Vol. 21, No. 1,
65–84, SSCI收录(co-author: Zhao Xiaodong)。
37. Chinese Roman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CI, M. Kurosu
(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dvanced Interaction Modalities
and Techniques, 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CI
International, Part II,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LNCS
8511), ©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4, p
406-416. ISSN:0737-0024. DBLP(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和EI收录,影响因子:2.333.
38. A synergetic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 and frenquency among English Multiword Formulaic Sequences,
Co-authers: Xueting Dai, Yunhua Qu,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 2017, SSCI 收录。
39. American English Perfect Construction across Registers,
Co-authers: Chenyao Bao, Yunhua Qu,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Linguistics, 2017, SSCI 收录。
40. 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Analysis in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Abroad,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国际汉语教育》), 2018/3,
第3卷,第3期,总第8期,49-62.
41. Terminology in China,
《术语-知识-话语》,2019年。
法文论文2篇
1. Memoire pour une tentative de traduction automatique
multilangue de chinois
en francais,
anglais, japonais, russe
et allemand, Proceedings of COLING'82 , Prague,
1982.
2. La normalisation terminologique en Chine, Revue
d'amanagement linguistique, Numero 106, Ete 2003, pp 27-46, Les
publication du Quebec,Canada.
德文论文2篇
1. Ueber linguistische
Information in
Saetzen der chinesischen
Sprache, Research Report in Fraunhofer Institute, Stuttgart,
1987,本文英文论文载于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rminology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 INDEKS Verlag, 1987
2. Die Entwicklung der chinesischen Spracherziehung,载于 Bruecke
zwischen Kulturen, Ostasien-Pazifik, Band 17, pp 127-141.LIT
Verlag, 2003.
四.导读外文专著:7本
1.《应用语言学中的语料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译者的电子工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3.《人工智能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对于偏误的意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
4.《系统与语料》,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
5.《语言学中的数学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
6.《牛津计算语言学手册》,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7.《自然语言生成系统的建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五.序言 27篇
1. 《现代韩国语动词语义组合关系研究》(毕玉德著)序言
2. 《现代语言学名著导读》(萧国政著)序言
3. 《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宗成庆著)序言
4. 《论汉英平行语料的平行处理》(冯敏萱著)序言
5.《十三经字频研究》(蒋柳文著)序言
6. 《现代汉语动宾搭配的语义分析和计算》(李斌著)序言
7.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从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写)序言
8. 《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袁毓林著)序言
9. 《俄罗斯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易绵竹等著)序言
10. 《基于双语语料库的汉英视点体对比研究》(瞿云华著)序言
11.《面向信息检索的汉语同义词自动识别》(陆勇著)序言
12. 《句子语义学》(司联合著)序言
13. 《俄语潜在歧义研究》(张录彭著)序言
14. 《汉语计算语言学--汉语形式语法和形式分析》(吴蔚天著)序言
15. 《依存语法的理论与实践》(刘海涛著)序言
16. 《翻译和本地化工程》(崔启亮著)序言
17. 《面向大学英语教学的通用计算机作文评分和反馈方法研究》(葛诗利著)序言
18. 《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新词语监测研究》(刘长征著)序言
19. 《英译汉网上自动评测》(田艳著)序言
20. “语料库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丛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写)序言
21. 《汉语拼音词汇》(专有名词部分,董琨、李志江等著)序言
22. 《新编 同义词词林》(亢世勇主编)序言
23.《面向大数据的高效能垃圾文本分类》(刘伍颖著)序言
24. 《逻辑缀词理论与汉语特殊句式句法结构》(吴会芹著)序言
25.《跨学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霍跃红著)序言
26.《词语认知属性的知识库构建和应用》(李斌著)序言
27. 《术语管理概论》(王华树、冷冰冰著)序言
28. 《基于修辞结构树库的篇章衔接标记用法研究》(乐明著)序言
29. 《对象格》(汪梦翔著)序言
30. 《语言探秘》(李斌著)序言
31.《现代汉语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研究》(亢世勇主编)序言
32. 《术语翻译新论:找译译法翻译理论与实务》(李亚舒 徐树德著)序言
六、编写的讲义:
1、ATEF 与 CETA (有限状态文句分析及树形图的控制与转换),上机手册。
2、TRANSF 与 SYGMOR (词汇转换与形态生成系统),上机手册。
3、ARIANE-78 人机联作系统,上机手册。
4、法国自动翻译 ARIANE-78
系统的数学原理,软件技术资料。
5、语言学中的离散数学方法,北京大学讲义。
6、论语言的数学面貌,技术资料。
7、现代语言学讲义(上、下册),中国科技情报所研究生教材。
8、国外机器翻译研究概况,中国科技情报所机译训练班教材。
9、数理语言学讲稿,中国科技情报所机译训练班教材。
10、机器翻译导论,中国科技情报所研究生教材。
11、机器翻译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教材。
12、语言信息处理专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教材。
13、语音合成与语音识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教材。
14、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英文教材(有录音资料)。
七.应用系统开发
(一)研制机器翻译系统5个:
1.FAJRA: 汉-法/英/日/俄/德自动翻译系统(1979-1981)
2.GCAT:德-汉自动翻译系统(1982)
3.FCAT:法-汉自动翻译系统(1983)
¬4.JCAY:日-汉自动翻译系统(1994-1998),为Creative公司研制
5.E-to-J:英-日机器翻译系统(1988),已经由NEC公司在日本推出上市
(二)研制术语数据库3个:
1.GLOT-C:数据处理术语数据库(1986-1988)
2.TAL:应用语言学术语数据库(1990-199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3.COL:计算语言学术语数据库(1992-1993)
八.规范标准编制
-- 参与编制国家标准6个:
1.汉语信息处理词汇 02部分:汉语和汉字(GB/T
12200.2-94,1994-12-07发布,1995-08-10实施)
2.术语数据库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GB/T
15387.1~15387.2-94,1994-12-27发布,1995-08-01实施)
3. 术语数据库技术评价指南(GB/T 15526-1995,
1995-06-30发布,1996-10-01实施)
4. 术语工作 计算机应用 词汇(GB/T 17532-1998, eqv ISO/DIS
1087-2.2:1996)
5. 术语工作 计算机应用 数据类目(GB/T 16786-1997,
1997-15-23发布,1997-12-01实施)
6. 信息与文献:文字名称表示代码(GB/T 34836 - 2017)
-- 主持编制国家规范3个:
1.《文语转换和语音识别系统语言文字评测规范》(2008年10月1日完成)
2.《机器翻译系统语言文字评测规范》(2008年10月1日完成)
3.《语料库系统语言文字评测规范》(2008年10月1日完成)
-- 主持编写国际标准1个:
ISO-7098:2015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Romanization of
Chinese
《文献与信息: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2015年通过19个国家投票,全票通过,于2015年12月15日由ISO正式出版)
九.编写程序
编写程序的工作量比写文章的工作量还大,写出的字符比文章还多,有必要加以总结。
甲、汉--法/英/日/俄/德多语言自动翻译程序,共 22 个程序模块
1、CAM -- 汉语形态分析程序
2、CAS -- 汉语结构分析程序
3、CFTL -- 汉法词汇转换程序
4、CFTS -- 汉法结构转换程序
5、FGS -- 法语结构生成程序
6、FGM -- 法语形态生成程序
7、CETL -- 英汉词汇转换程序
8、CETS -- 英汉结构转换程序
9、EGS -- 英语结构生成程序
10、EGM -- 英语形态生成程序
11、CJTL -- 日汉词汇转换程序
12、CJTS -- 日汉结构转换程序
13、JGS -- 日语结构生成程序
14、JGM -- 日语形态生成程序
15、CRTL -- 汉俄词汇转换程序
16、CRTS -- 汉俄结构转换程序
17、RGS -- 俄语结构生成程序
18、RGM -- 俄语形态生成程序
19、CGTL -- 汉德词汇转换程序
20、CGTS -- 汉德结构转换程序
21、GGS -- 德语结构生成程序
22、GGM -- 德语形态生成程序
乙、德汉自动翻译 GCAT 系统的程序,共 6
个模块
1、GAM -- 德语形态分析程序
2、GAS -- 德语结构分析程序
3、GCTL -- 德汉词汇转换程序
4、GCTS -- 德汉结构转换程序
5、CGS -- 汉语结构生成程序
6、CGM -- 汉语形态生成程序
丙、法汉自动翻译 FCAT 系统的程序,共 4
个模块
1、FAM -- 法语形态分析程序
2、FAS -- 法语结构分析程序
3、FCTL -- 法汉词汇转换程序
4、FCTS -- 法汉结构转换程序
FCAT 系统的汉语结构生成程序与汉语形态生成程序与 GCAT 系统共用,这就大大地节省了程序量,由此可看出 MMT
模型的优越性。
丁、GLOT-C 中文术语数据库程序
1、CG -- 中文术语子库
2、EG -- 英文术语子库
3、CC -- 概念分类子库
4、CS -- 中文同义术语子库
5、MO -- 中文多源术语子库
6、AB -- 缩写术语子库
7、AU -- 用户态度子库
8、DM -- 使用领域子库
9、ST -- 词组型术语结构分类子库
10、WF
-- 单词型术语构词子库
11、AM
-- 歧义类型子库
12、FR
-- 单词频率子库
十、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冯志伟的评论文章
1. 张敏,《现代语言学流派》评介,《语文建设》,1989年,第4期。
2. Victor
Mair(美国:梅维恒),评冯志伟教授的两本书,《中文信息》,1995年,第4期;英文原文载美国Sino-Platonic
papers, 46, Philadelphia, USA, July, 1994.
3. Dorothea Wippermann(德国:韦荷雅),REZENTION ueber Die
chinesischen Schriftzeichen in Vergangenheit und Gegenwart, CHUN
CHINESISCH UNTERRICHT, JULIU Groot Verlag Heidelberg, 11 1995.
中文译文载《学术集林》,卷八,评冯志伟新著《汉字的历史和现状》,1996年9月,上海。
4. 王均,评《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BYTE,1998年。
5. 张在云,壮哉,云岭一杰!台湾《古今艺文》杂志,第23卷,1996年,第1期,台北。
6. 张在云,壮哉,云岭一杰 —
记著名计算语言学家和术语数据库专家冯志伟先生,《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7年第1期,总第5期。
7. 张在云,伟哉,云岭一杰! 记著名计算语言学家冯志伟,《中文信息》,1997年第5期,总第60期。
8.张在云,云南文字信息处理发展简介,《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通讯》,第6卷,第1期,1996年7月,新加坡。
9. 刘海涛,从语言学角度看自然语言处理 —
评《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7年第3期,总第7期。
10. 刘海涛,机器翻译的新景观 — 评《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年第2 期,总第10
期。
11. 刘海涛,应用语言学的新天地 —
评冯志伟《应用语言学新论》,《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总第36期。
12. 刘海涛,信息时代语言学研究的基础 —
读《语言与数学》有感,载《语言与数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13. 张在云,一位信息时代新语言学者的人生历程,《现代语文》,2009年,第21期。
14. 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多语言信息网络时代的语言学家:冯志伟,《北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5.
赵晶,与数理语言学共舞,《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第919期,A05版,《科技人物》专栏,2010年12月9日出版。
16. 张在云,走在文理结合的道路上 —
记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冯志伟先生,载《自然语言计算机形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821-846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17. 王少爽,杨清珍,中国术语学研究话语构建 –
评冯志伟先生著《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中国科技术语》,2012年,第6期。
18. 专访冯志伟:NLP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将属于年轻一辈,《AI科技评论》,2018-10-22.
19. 郑伊,冯志伟教授的戏剧人生,2018-语言和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