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智能代理
--维特根施坦的论述
冯志伟
《外国语》杂志2013年第3期刊登了Paul Drew的论文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Social Action 。在这篇论文中,Paul Drew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会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把会话分析与言语行为(speech act)理论结合起来,并且指出,会话分析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在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中要使用智能会话代理(Conversation Agent),也同样存在会话分析的问题。在现在的博文以及我们最近将要发表的博文中,我们拟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说明自然语言处理中智能会话代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介绍对话管理系统。这些博文是Paul Drew论文的进一步扩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会话分析的各种问题以及会话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是智能会话代理的基础理论,因此,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学中关于言语行为(Speech Act)的理论主要是由一些哲学家提出的。
L. Wittgenstein(维特根施坦)1889-1951)是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因此,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他又认为,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日常生活好比“游戏”(德语:Spiel),是一种没有目的而有规则的自由活动,我们要在游戏中理解语言。因此,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论”(德语:Sprachspiel)。
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al-Philosophicus, 1922)主张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他认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何谓沉默(silence),就是指对眼前的事物或者心中所想闭口不言,把言语滞留在心里而不表达出来。
那么,在哪些环境下要保持沉默呢?Wittgenstein认为,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比如一个简短的哲学理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万的字去解释它,也难以把它说个透彻和明晰,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心里虽然对它有个了解,但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把这个理论解释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导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清楚地解释出来。再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虚有的事物的时候,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得清清楚楚。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
这类与实际有差距的事物被Wittgenstein称作“神秘事物”,在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Wittgenstein的思想来说,既然无法言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
因此,语言要在使用中才能发挥作用。Wittgenstein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他说:“‘五’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 刚才根本不是在谈什么意义;谈的只是‘五’这个词是怎样使用的”。他又说,“要把语句看成一种工具,把语句的意思看成它的使用”。他主张:不要问词的意义,而要问它的使用。这就是Wittgenstein的“意义即使用”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