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冯志伟文化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62

论华文教育的发展从古到今(中文译文,机器翻译的译文,仅供参考)

$
0
0
本文载文化间的桥梁,东亚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的特里尔研究。
文化》第17卷,LIT Verlag, 2003, 127-141, ISBN 3-8258-6430-8 
 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论华文教育的发展
从古到今
冯志伟
(特里尔大学第二系C3教授) 
本讲座旨在回顾描述中文教育从古代到现在的发展,并强调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中国的语言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在我的作品中,对以下四个主题进行了
解释:即传统的中文教育、20世纪上半叶的中文教育、20世纪下半叶的中文教
育以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中文作为一种外语。由于材料太多,我们在这里
只限于最重要的方面。
1. 传统的中国语言教育
 在公元前14世纪至11世纪的 
殷商时期,以及在有争议的帝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语言教育。在教科书中,
如部分 
"在《礼记》中的 "学 "和《荀子》中的 "学之召"部分,专门讨论了语言教育。孔子还为他的学生举办了有关这一主题的讲座,
一个是 "文学",一个是
"语言学"。孔子编辑的《诗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教材使用。在战国时
代,所有的王国都互相派遣使节。这些使节的口才和外交能力都很强,这说明
当时的语言教学水平很高。
从秦汉时期到清末的漫长岁月
中,大约有2132年的时间,汉语教育基本上局限于学习汉字及其语义,学习书
法和阅读理解中国经典,以及作文。 
学习汉字及其语义是中文教育的重点。这种方法在传统的中国语言教育实践中
被证明是有效的。
汉语的字数特别多,结构非常复杂;这一事实给学习者学习汉语、识别汉字及
其语义、记忆汉字和书写汉字带来了困难。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一种有效的
学习方法被开发出来,并逐渐成为学习汉字及其语义的专门课程。当时,中国
没有学前教育,孩子们需要经过一年的强化学习,学习必要的汉字、阅读和写
作,然后跟着老师上私人课程。 
这方面使用的教科书是以韵文和骈文的形式编写的,易于记忆和阅读。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汉初史游的《 急救篇 》,南朝 周兴嗣 的《千字 文》。
订阅DeepL Pro以编辑此演示文稿。
访问www.DeepL.com/pro,了解更多信息。2
"宋初的《百家姓》,宋末王应麟的《三字经》,明代程登吉的《幼学琼林》。
在《千字文》中,以下是字面意思:"天是神秘的,地是黄色的,宇宙是无限的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月亮从新口变成满口,星星是象形的,等等。"在《中
华民族百家姓》中,读起来是这样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
"在《三字经》中,它的字面意思如下。人从出生起就有善良的本性,即使是孩
子。在性格上人们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在 "儿童启蒙读本
"中,它的字面意思如下。"根据传统,在古代,中国四大祖先之一的盘古将原
始人生活的世界分为天和地,太阳是男性的象征,月亮是女性的象征,等等"。
即使在今天,中国人也能在屏幕上找到这些双关语、打趣语、押韵语、平行语
、隐含语。上述教科书还在附录中传达了历史、地理、天文学以及道德哲学等
方面的初步知识。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西方的学校制度被引
入。
中文教育大纲的内容也有一部分是以韵文和骈文的形式处理的。在民国初年的
中文教育课本《新华字典》中,有如下汉字,与今天一样,如人、手、脚、刀
、尺、山、水、田、狗、牛、羊。一个身体,两只手,大山,小石,天空,大
地,太阳,嘴巴,父亲,母亲,主人,女人。 
这些东西也是以韵文和骈文的形式写成的。 
教科书《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形成了从宋初开始的完整的汉语
初学者教育体系,并最终被中国民众使用了一千多年。经过密集的基础阶段,
初学者掌握了大约两千个汉字。
有了这些健全的汉语知识,虽然他们并不理解,但初学者还是必须填鸭式地学
习,他们就有资格进入中级阶段,进行中国经典的阅读理解了。 
此外,还有一些名为 "杂字
"的教科书,可以追溯到与本文开头提到的教科书同一时期,当时在中国流传,
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版。值得一提的是两本名为《四字经》和《新四字经》的教
科书,它们以双关语、押韵语和平行语的形式编写,并配有有趣的图片。他们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漫画。 
中国古典书法的学习一直是通过完整的、传统的方法为学习者服务。就字形而
言,人们首先学习的是中规中矩的字体。当一个人掌握了笔画顺序的规则后,
就可以学习小楷和大楷了。在训练中,首先在预先画好红字的练习本上逐步学
习书法,然后通过描红学习书法,第三步是用练习纸学习,练习纸上的字被分
成八个或四个格子,最后是在没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学习自由书写,可能按照
中国著名古典书法家的模式进行书法也可以视为完善自己的模式。 
在学习书法时,重要的是先练习使劲,如商、达、仁;孔、义、吉。(上大人,
孔乙己)。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开始掌握更复杂的汉字及其语义。
在语文教育中,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在完成了汉字及其语义的学习和书法学习之
后,就进入了阅读和理解儒家经典的阶段。
首先,他们阅读的是宋代的必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
中庸》。如果学生希望将来参加科举考试,以便在中国的封建文官制度中获得
更多的金钱、认可和晋升机会,就需要进一步的作品,即《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和《春秋》。当学生们在文字、性格和意义上掌握了上
述儒家经典后,他们又开始学习论文写作。主要是熟悉书写孔子的教义,但总
是以八字文的形式来准备科举考试。他们以内容为基础的教科书为范本,例如
《如何写作文》、《唐诗三百首》和《中国古典散文名著》(古文观止)等。3
否则,不参加科举考试的中国儿童和青年也可以参加诸如 "学生道德哲学 "和
"女士孔子"(nülunyu)之类的课程,从而获得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 
中国传统语言教育的特点是:第一,必须将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传授给学习的儿
童和青年,这是帝国中国的国家教义;第二,鼓励学习的儿童和青年进行归纳
学习;第三,他们必须获得中文的语言技能。
然而,中国的传统语言教育面临着20世纪的新思维,这种思维最终带来了中国
语言教育的动荡。 
2 上半年的中国语言教育
20.世纪
20世纪初,清末民初,中国处于民族屈服和社会问题的威胁境地,大量中国知
识分子不满足于传统的语言教育。中国的传统语言教育面临着20世纪的新思维
。在传统教育制度的支持者和新方法的支持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清
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支持西方学校,然后在1903年颁布了《关于在中国引进
西方学校制度的法律》。为了适应华文教育的变化情况,引入了以下内容 
自1903年以来编辑出版的中文提纲设计如下。" 
新编小学汉语》《中学汉语》《学前教育汉语》,被认为是汉语教育史上第一
部现代说教作品。 
事实证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传统中文教育无法有效满足新的需求,不得
不面对挑战。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文教育的发展,因此,在与对手古典
汉语的竞争中,经过实力的考验,前现代汉语终于被承认为一种官方语言。现
在,汉语学习和中国经典的阅读理解在汉语教育中发生了巨大的动荡,从1919
年到1949年,内容如下。
1.) 1920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在小学教授中文而不是中国文学。在小学
,普通话和前现代汉语的教学以及前现代汉语口语故事的阅读都是规定的,
即汉字及其语义的学习与中国经典的阅读理解和前现代汉语口语故事的阅读
相结合。此外,还非常重视儿童或青少年的兴趣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教育。
2.)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带有37个读音符号的注音法,以强调汉字,
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语音转写的目的是为了对汉字及其语义的声学理解。
为了促进语言的发展,根据这些新规则出版了大量的参考书,除了说教式的
著作,还有许多通俗易懂的杂志,如《儿童世界》(die Welt der 
Kinder)、《学者》等。 
3.) 小学的语文教育只规定了前现代汉语,但初中主要是古典汉语,高中则完全是
古典汉语。
4.) 同时,大量通俗易懂的中国古典和前现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散文和明清
时期的中国前现代故事等,也为中学生出版。语言教育的理论也开始被研究。
这时有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如陶行知、叶圣陶、夏丐尊和朱自清。他们倡导2
0世纪的新思维。这些语言学家非常重视语言学培训。 
第一本涉及中文教育的学术论文集也在这一时期出版。 
叶圣陶和夏启正在1935年合著了一本中文教科书,名为《中国编辑800课》,其
中强调了语言训练。 4
5.) 中文教育的教学法开始被研究。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李镇西通过他的贡献对
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24年,他的系统语言学著作《中国语文教育新说
》由尚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向中国的语言学家传达了欧洲和美国的教学
法。李镇西根据儿童学习过程的性质,提出了一种汉语语言理解教育的方法
,将说教与交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点培养
"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书法
"五个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兼顾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方面。 
6.) 开始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20世纪初,由周明三主编的《中学语文教育学》
教材出版。该书专门从教学法的角度论述了口语表达和修辞。 
3.20世纪下半叶的华文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1年6月6日,中国共
产党的党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汉语的正统、纯洁和健康而
努力!》的社论。“. 
这篇社论显然是对以前的中文教育进行了评论和尖锐的批评。这是中文教育改
革的预兆。随后,中国进行了全国性的中文教育改革。
但改革的实施立即遭到了中共激进左派的理论攻击。虽然这在1959年下半年被
撤销,但马上又被重复。中文教育被政治教育取代
在臭名昭著的文化大革命过程中,中文教育受到了来自激进左派和四人帮方面
的严重损害。在这一时期,这只不过是基于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语录的激进左
派政治教育。这在总体上降低了中文教育的水平。自从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结
束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之,中文教
育在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也获得了成功。 
20世纪下半叶实施的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有以下内容。
1.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以前作为独立学科的汉语和中国文学被 合 并
为一门学科,在 " 汉 语 " 的
名义下涵盖了这两个领域;相应地,宋云彬等人编辑了多卷本的初中和高中
"汉语课本"。 
然而,这些教科书的目的更多的是政治教育,而不是掌握中文技能。
2. 在语文教育中,约有20种方法被引入到认字及其语义中,后者在中国被
视为语文教育的切入点,也是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前提条件。 
在这些方法中,有四种说教方法值得一提,即。 
a. 个别字符的识别及其语义。
b. 从以前学过的简单字符的组合中获得新词。 
c. 通过偏旁部首识别字符及其语义。 
d. 使用1955年引入的拉丁语,早期发展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音译(拼音)。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在中文教育中是成功的,为此,它
被用于中国的语言教育;它也被推广到海外华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对外
汉语教学中,并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3."阅读理解 "的内容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 小学的
"中文课本 "被用来教授标准的前现代中文。初中的 "中文课本
"主要用于教授标准的前现代中文,以及少量的古典中文。高中的 "中文课本5
"更多涉及的是古典中文和著名文学家的散文,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的
传记。
另一项改革是将学校的语言教育分为 "中国文学 "和 "中国语文
"两个科目。并指出,在语文教育中不能用中国文学来代替中文。但这两者可以
重叠。因此,编辑了初级和高级中学 "文学课本 "的完整版本。初中的
"文学课本 "按照文学体裁分为故事、叙事和散文。而高级中学的 "文学课本
"是在前两年的课程中讲授的,个别作品是在文学史的背景下讲授的。在第三年
,外国文学被列入课程。而 "中文课本 "是按照语音、语法和文体的顺序教授的。
5.研究了中文教育的现状。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共党的机关报《
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语文教育的两个迫切问题》,批评中国
的语文教育效果太差,速度太慢,内容太少,时间太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问题。他说:"在十年的时间里,有2700节中文课花在了 
来学习中文,但大多数学习者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不是很奇怪吗? 
这个问题难道不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吗? 
他的声明说:"我们难道不应该研究如何提高中文教育的有效性,如何用相对较
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吕叔湘的批评言论受到广泛关注。鉴于这种批评,
中国的语言学者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善语言教育,但由于中共激进左派的政
治干预,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吕叔湘二十多年前的要求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也没有为改变现状做什
么。 
6.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教育部决定转向分散的课程。1986年,中国教育
部正式公布了语言教育的概念,鼓励中国许多有能力的省份制定自己的课程
。现在,中国全国有大约20种不同的课程,可以在中国的学校使用。
7.人们正在寻找语言教育的目标和本质。一般来说,有四种关于它的观点。首
先,语言教育向学习者传授语言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手段。语言被看作是学
习和工作的交流手段。第二,语言教育为学习者的人性服务,以中国的人文
精神教育中国人。 
第三,语言教育将语言感受作为主要任务传授给学习者。第四,语言教育是
为学习者的资质服务的,学习者应该因此获得交流技能、审美、道德、思维
能力。第四种观点是基于中国当前和现有的语言教育概念。 
从本文到目前为止的介绍可以看出,虽然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
的传统,但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汉语一直是中国学校的主课或必修课,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教师致力于语言教育;超过一亿的学生用十年的时间获得
汉语技能。中文教学时间占课程中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损失如此之大
,但效果仍有待提高;在我们看来,即使现在中国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有了大
幅提高,语言教育的差距,尤其是语言数据处理方面的差距,也无法弥补。
问题是什么?
4.对外汉语(ChaF) 
茶话会是语言教育的一个相关组成部分,它既向外国人和外籍华人在国内和
国外传授语言技能,也传授当地的知识。ChaF不同于以中文为母语的语言教6
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态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点。 
中文是一种声调语言。对于非母语人士来说,在学习中文时,四个声调是一
个难以掌握的方面。许多语言都使用形态变化,汉语不知道任何形态的变化。 
严格意义上的标记和变化,它没有时态,但人们仍然可以用它来正确表达自
己。 
中文教育中的这种特殊表达方式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这是语言教育的一
个困难之处。汉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态,如数词、"巴
"字句和补语,这些都是学习汉学的外国学生觉得难以掌握的。 
中国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被认为是在一个方形框架内。在中文教育中,人们
非常重视语义。汉语的语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因此,汉语具有多样化的表
达能力。这一切都很难学。外国人发现识别汉字及其语义相对困难,这是Cha
F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由于汉语的上述特殊性,一方面要适当考虑听力理
解和口语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要考虑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中文很早就被当做外语来教。开始于汉末时期(公元25至220年)。 
公元66年,匈奴人派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第一个高峰是在唐朝时期,当时
日本和韩国派了很多学生到唐朝的首都西安学习汉语。然而,这种教学本身
并不被认为是一门学科。只有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教学才
被称为
"汉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据统计,1997年中国有4.5万名外国学生学习汉语
,作为对外语言。已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注册为对外汉语教学机构。 
中国有2000多名该领域的专业教师;此外,中国有3000多名兼职教师,其中
多达1454人通过适应性训练获得了质量证书,被允许兼职教授茶艺。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一项决议,1987年成立了一个隶属于中国教育部的机
构,负责ChaF,同时也负责语言推广和与外国同行的协调。这个机构被称为
"中国茶叶研究所"。半个世纪后,通过中国的努力,ChaF已经发展成为一个
独立的主体。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汉语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令人瞩目
的发展。此外,《语言教学法与研究》和《世界汉语教学》等与语言教育相
关的期刊也应运而生。
在建立ChaF的过程中,关于科学理论,已经取得了如下可喜的成就。
1. "传播文化
"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ChaF中的文化因素。有
人提出了传播文化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语言教育的文化内容被分为文化
知识信息和文化传播信息。 
你如何定义知识文化?
两个不同国籍的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
响,在彼此的交流中,从理解和使用某个词和某个句子的角度来看,不会
受到任何一方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不会出现任何一方的相互误解,也
不会出现双方中的一方因为不了解对立面的文化背景而出现误解。 
你如何定义传播文化? 
在两种不同文化精神下长大的两个人,由于缺乏对某个词和某个句子的文
化背景的了解,在理解上有困难。这种文化知识,直接影响到沟通,是沟
通文化的一部分。
在ChaF的语境中,中国学习者在学习交流时,如果不先具备必要的知识文
化,在比较复杂的交流情境中,对文化环境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交流的7
效果,难免会产生误解。虽然语言学家对 "传播文化
"一词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传播文化的理论引发了人们对ChaF中文化方面
的讨论,也促进了对传播中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以及不同民族间不同现象的
研究。他们还促进了教学计划的发展(课程设计)。
2. 关于 "学习者语言(interlanguage)和错误分析 "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在1977年提出了 "学习者语言
"的理论。在他看来,在目标语言和母语之间存在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这就是所谓的学习者语言。学习者语言是学习者对要学习的语言的科学
和能力系统的表达。从社会语言学或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语
言是独立于学习者的母语和他们要学习的目标语言的。20世纪80年代初
,学习者语言理论被引入到ChaF,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了ChaF的外国学
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错误。
3. 语言教学法理论和方法研究。
ChaF一直非常重视说教理论和说教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传统的 "语法翻译法
"是ChaF的主要教学法。1960年代中期,ChaF的教学法是在外国理论
"直接教学法"(Direct 
approach)的影响下产生的。上述教学法的拥护者主张以汉语作为查阜
的教学语言,他们极力反对在课堂上高度说教的语法取向,强调语言能
力的训练和实际意义。一些语言学家呼吁采取 "相对直接的说教方式"。
然而,他们主张将汉语作为ChaF的部分教学语言,其新的词汇和语言技
能应该用外语解释... 
中国茶艺师协会作为茶艺师分班考试(草案)一般课程设计的第一项措
施,已经制定了促进和培养茶艺师的措施,然后规定了茶艺师的考试。
HSK,即 "Test 
ChaF"(定义为:中文水平测试),是为外国大学申请者或在中国工作的
外国申请者举办的中文测试。因此,关于ChaF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
研究得到了扩展。自1996年以来,国家HSK证书已被认可为在中国进行
高等教育学习或在中国和国际公司工作的资格。
到1999年底,参加HSK的人数已经达到4万多海外华人、华侨和外国人。
中国政府宣布声援海外华人教育,并继续予以照顾。
目前,许多外国大学都设立了汉学科目,以培养汉学家或中国问题专家
。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学习中文或研究汉学的人很多,因为有很多游
客、商人、学者、学生和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想了解新旧中国,在中国进
行贸易,在那里投资资本和学习。
书目
1. 冯志伟,《应用语言学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2000。
2. 周有光,《新时代,新语言》,三联出版社,北京,1998年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6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