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术语的确切性评价严复的工作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认为,术语的表述必须严谨,要确切地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
严复对于术语的确切性是有认识的,为了保证术语的确切性,严复对于术语的审定提出了较高要求,并做出示范。
严复发现魏易把“rape”这个术语的译名错误地定为“菘”。他正确地指出,“菘,即今常见之白菜”,这与“rape”其实不同。根据植物学的常识,rape就是“油菜”,当然不是“白菜”,魏易的定名显然有错。严复的批评保证了术语的确切性。
魏易把“nut”这个术语翻译为“榛壳斗”。严复批评道:“nut is a generic name,今以榛而独当之,非是。记前已以榛为filbert nut矣,如必为之立名,似不如即用科名壳斗。”从现代术语学的理论来看,“榛壳斗”是“壳斗”的下位概念,“壳斗”是“榛壳斗”的上位概念,严复建议科名用上位概念“壳斗”,把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严格地区别开来,使得术语的表达更加确切。
为了保证术语的确切性,严复还改正了魏易的一些错误。例如,魏易把与胡臭橙对应的“seville”误写成“serville”,严复纠正道:“seville记是斯巴尼地名,其地产橙,遂以名之。若serville一名,恐必误字,祈考订。”此外,严复还改“牛脂芳”为“牛脂肪”,改“乌臼”为“乌桕”,这些细致的修改,都保证了术语的确切性。
严复还追求术语译名的古雅。例如,他强烈建议把wild rice翻译为“稆稻”,而不译作“菰”。他把“罂粟”改为“莺粟”,因苏东坡诗中曾经用过“莺粟”这个术语,把“鸡屎籘”改为“鸡矢籘”,严复的这些修改,使得术语的译名保持古雅,更加具有文采。
严复还注意到术语工作中表述的确切性。例如,在“凡例”部分,魏易原标明:“编中植物俗名,采自俄人披雷氏所著之《铅椠汇存》”,严复将其改为“编中植物俗名,系采用法人帛黎氏所汇集者,见《铅椠汇存》”。从严复的修改可以看出,严复比魏易更清楚《铅椠汇存》作者的情况,把“俄人披雷氏”纠正为“法人帛黎氏”,同时这一修改还表明,所采用的植物译名只不过是《铅椠汇存》中所汇集的某一部分内容。这就增加了表述的确切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原稿中,严复的42张“批条”都是精心书写的,这些“批条”,是近代中国书法史上珍贵的存世墨宝,是严复遗留给我们的书法精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时严复等人对于植物学的专业知识还比较缺乏,但是,严复从术语审定的工作实践中,已经注意到了术语命名的单义性和确切性等原则。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严复审改的这部原稿本的时间,正处于革命风起云涌、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的时刻,清王朝实际上已经没有经费和能力来维持名词编订这样一类带有基础性质的科研工程。尽管在黄兴涛发现的原稿本封面上设有“编纂”“分校”“覆校”“总校”四栏。但是,“分校”和“覆校”栏都空着,可见这两项工作,虽然名词编订馆打算做,而实际上当时并没有人来做。在这种情况下,学科名词的编订工作只能做“编纂”和“总校”:靠个别学者来编纂,由总校者严复一人最终把关,没有力量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进行充分讨论和审定,因此,也就很难保证名词编订工作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