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冯志伟文化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62

语言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

$
0
0




                冯志伟摄于安徽

语言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

 

n纪念叶尔姆斯列夫逝世50周年-1

 

 

冯志伟

 

 

 

今年是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18991965)逝世50周年。哥本哈根学派是语言学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这个学派的概况及其基本理论观点,作为对叶尔姆斯列夫逝世50周年的纪念。

 

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1dall)去世很早。去世之后,叶尔姆斯列夫就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在1931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øndal18871942)。他们于1939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1943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s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1953 [1],俄译本出版于1960年),二是1957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Copenhagen1957),三是1939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E. Fischer-Jørgensen),索楞森(HSø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叶尔姆斯列夫一生的著作有百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有:

1.《普通语法原理》(1929

2.《论格的范畴》(1935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1939

4.《语言和言语》(1943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

6.《论结构语义学》(1957

不过,集中反映叶尔姆斯列夫的理论观点的著作,是前述的《语言理论导论》一书。

哥本哈根学派的特点是偏重纯理论研究,具体语言分析方面的著述极少。因此,即使是赞成这个学派观点的一些语言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对于语言科学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例如,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加尔文(PGarvin)就曾指出:“当你理解了《语言理论导论》的观点时,你会感到一种享受。但是,另一方面,这本著作对于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恐怕只能举出两本著作:一个是托格比的《法语的内部结构》(Structure immanent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一本是索楞森的《现代英语中词的分类》(Word-classes in modern English)。但这两本书都写得不太成功。

尽管哥本哈根学派人数不多,而且又偏重纯理论研究,但它在现代外国语言学诸流派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这大概是因为这种理论顺应了许多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发展的总趋势的缘故。这个学派独树一帜的研究成了现代语言学的许多理论观点的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它。   

哥本哈根学派和布拉格学派都力图贯彻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但是,这两个学派却是以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不同方面为依据的,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差别。

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抛弃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社会本质的论点,关于音位的物质性的论点,排除了索绪尔理论中与语言现实有联系的组成部分,而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关于语言是价值体系,关于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论点发展到极端,得出了一个在逻辑上前后一贯的、自圆其说的语言理论体系。

所以,我们可以把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看成是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片面解释,当然,这当中也不乏叶尔姆斯列夫本人的独到见解。

叶尔姆斯列夫曾说:“我认为必须强调指出,不应该把语符学跟索绪尔的理论等同起来。很难说,索绪尔的观点是如何在思想中具体形成的,而我个人的理论和方法,许多年以前还在我接触到索绪尔的观点之前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回过头来阅读索绪尔的《教程》,更加证实了我自己的许多观点,然而我是从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他的理论的。” [2]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叶尔姆斯列夫的理论与索绪尔的理论的异同。

叶尔姆斯列夫又说:“索绪尔以前的语言学中,任何问题都是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提出的。言语活动被缩小为个人行为的总和。新语言学理论与传统语言学的原则区别和转折点正是在这上面。索绪尔尽管承认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及其对语言变化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对传统观点作了充分的让步,可是他终于建立了与以前根本不同的原则:结构语言学,格式塔语言学(Gestaltlinguistik),它应该代替,至少是补充以前的纯联想的语言学。” [3]

叶尔姆斯列夫在这里提到的“格式塔语言学”,也就是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建立的语言学,他认为,结构语言学实质上就是格式塔语言学。所谓“格式塔”,乃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

据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柯勒(WKöhler18871967)解释:“在德文里,‘Gestalt’一词可以被用为‘形式’或‘形状’的同义词”;“可是至少从歌德的时代以来,特别是在他自己的有关自然科学的著作里,‘Gestalt’这一名词就具有两种含义:除了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性的‘形状’或‘形式’这一含义而外,它还具有作为某种被分离的和具有‘形状’或‘形式’这一属性的事物而存在的具体个体和独特实体的这样一种含义。依据这一传统,在格式塔的学说里,‘Gestalt’一词的含义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 [4]

可见,格式塔语言学就是反对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组织的语言学。叶尔姆斯列夫认为,这种语言学才是真正体现了结构主义精神的结构语言学。在他看来,结构语言学必须强调,语言现象是一种“格式塔”,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它并不是由若干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并且它还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叶尔姆斯列夫公开声称,哥本哈根学派是从属于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言学的一个学派。他说:“没有必要提及那些在语言学中应用结构主义方法而得出的结论。只要指出下述情况就足够了:有了结构主义方法之后,语言学才彻底脱离了主观主义及不精确的状况,才脱离了直觉的、纯粹是个人的论断(语言学直到最近都还处在这些束缚之中),而最终有可能变为真正的科学。……当语言学成为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时,它才是客观的科学。” [5]由此可见,叶尔姆斯列夫是坚决维护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立场的。



[1] L. Hjelmslev, 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Language,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Ind19531963年又有了新的英译本,译者是Francis J. WhitefieldBaltimo: Waverly Press. Inc. 1963。本文主要参照1953年的英译本。

[2] LHjelmslevStructural analysis of language,《Acta Linguistica》,VIp58

[3] LHjelmslev1angue et parole,《Cahiers Fde Saussure》,2p291943

[4] WKöhler, Gestalt Psychology, p191~192, 1929.

[5] LHjelmslevla notion de rection ,Acta Linguistica,Vol . I, p11 ,193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6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