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老翁,平生无悔(6)
冯志伟
9. 提出了“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我在术语研究中还发现,在中文术语的歧义格式中,包含着歧义性的一面,也包含着非歧义性的一面,因而这样的歧义格式是潜在的,它只是具有歧义的可能性,而并非现实的歧义。潜在的歧义能否转化成现实的歧义,要通过潜在歧义结构的“实例化”(instantiation)过程来实现,“实例化”之后,有的歧义结构会变成真正的歧义结构,有的歧义结构则不然。因此我提出了“潜在歧义论(PA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语言学中“类型-实例”(type-token)观念的冲击,深化了对于歧义格式本质的认识。后来,我又把PA论从术语领域推广到日常语言的领域,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歧义消解策略的研究,对于现代汉语中的潜在歧义结构类型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10.提出了汉字结构的括号式表示法,用德文、英文、希腊文向国外介绍汉字的基础知识。我把一个个的汉字按层次分解为树形图结构,再用括号把汉字的结构表示出来,这种汉字结构的括号式表示法便于理解和记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受到外国学生的欢迎,我根据这样的方法,用德文写成了《汉字的历史和现状》一书在特里尔科学出版社出版。德国特里尔大学韦荷雅(Dorothea Wippermann)博士1996年在《评冯志伟新著〈汉字的历史和现状〉(德文版)》一文中指出,冯志伟“在汉字研究中引入了现代的成分分析法。对于这种方法,直到现在为止,许多在专家圈子之外的普通人还很不熟悉,所知极少。这种分析法认为,汉字是由不同的图形成分组合而成的一个封闭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较大的成分都可以进一步被拆分为较小的成分,一直被拆分到单独的笔画为止。汉字结构的这种多层次的多分叉的构造图形可以用树形图来表示,这样一来,便为揭示汉字总体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这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行之有效的成分分析法,对于汉字的研究和学习,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记忆手段。”我用德文写成这本《汉字的历史和现状》在国外受到欢迎,在希腊被雅典大学的克里斯丁娜(A. Christina)教授翻译成希腊文出版。2017年我又用英文写成了《汉字》一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同样受到了国内外汉语学习者的好评。这些书籍的出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