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位的组合关系
n 纪念特鲁别茨柯依诞生125周年
冯志伟
音位的类聚关系,是音位和音位在系统中的相互关系;而组合关系,则是音位和音位在组合时的相互关系。在这方面,特鲁别茨柯依论述了两个问题。
1)在音位组合时,对立在哪些位置失去辨义作用? ——辨义对立的中和问题。
2)具有辨义作用的音位如何组织起来? ——音位的组合问题。
如果音位对立在某一位置失去了辨义作用,那么,就说它们在这个位置“中和”了。在对立中和的地方,这个对立的特征失去了辨义作用,能够起作用的只剩下这对立的两个成员所共有的特征。这种中和了的两个音位所共有的特征的总和,叫做“原型音位”。在对立中和的地方,对立的一个成员就成为这原型音位的代表。这个原型音位与该系统中所有的其它单位相对立,而这种对立正是音位存在的基本条件。
例如,德语中的d—t对立如处于中和位置,则它的原型音位既不代表浊辅音,也不代表清辅音,而是“非鼻化舌尖塞音”,这样,它一方面与鼻化舌尖音n相对立,另一方面与非鼻化双唇塞音p相对立。
由于中和只在一定的位置发生作用,这个位置能区分的音位数目就比其它位置少。可见,除了一般的音位及超音质音位的系统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中和系统。它只在一定的位置发生作用,而且,它的范围比一般的音位及超音质音位系统小得多。
音位对立的中和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受环境制约的中和”及“受结构制约的中和”。
如果中和的发生取决于周围的一定类型的音位,我们把这些周围的音位看成环境,那么,这种中和就是受环境制约的中和。
受环境制约的中和,可以根据一定音位在作用于该环境的某一特征与其类似或不类似而分为“异化中和”与“同化中和”。异化中和只有在它周围的音位具有与它相同的特征时才有可能发生,而同化中和只有在它周围的音位不具有这种特征时才有可能发生。
例如,在保加利亚语和立陶宛语中,颚化音与非颚化音的对立在一切辅音前中和,如果它们后面的辅音是颚化音,那么,就是异化中和;如果它们后面的辅音是非颚化音,那么,就是同化中和。
如果中和的发生取决于词中的一定位置,那么,这种中和就是“受结构制约的中和”。
受结构制约的中和又可分为“离心中和”与“弱化中和”两种。
所谓离心中和,就是辨义对立在词或语素的边界处(或者在词头,或者在词尾,或者既在词头又在词尾)发生中和。所谓弱化中和,就是辨义对立只在具有标峰功能的音节(这个音节在大多数语言中是重音)以外的位置发生中和。
例如,在捷克语中,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对立在词头中和,这就是离心中和;在南部大俄罗斯语中,o-a,e-i的对立在非重读音节中和,这就是弱化中和。
上述种种的中和类型结合起来发生的作用表现在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它们的相互限制,使得可中和对立实际上只在很少的位置发生作用,而在大多数位置仍然保存着自己的音位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又可能交叠在一起相互补充,使得中和对立在这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也能实现自己的辨义功能。” [1]
在音位的组合关系方面,更普遍的是音位的组合问题。
对于任何语言都适用的普遍的音位组合规律虽然可以用归纳法得出,但这种规律只在一小部分音位组合中才起作用,对于音位组合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因为各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音位组合规则,所以,特鲁别茨柯依在他的著作里只介绍了研究音位组合的方法。
他认为,研究音位组合至少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在某一位置允许出现什么音位,不允许出现什么音位;
2)这些音位在该位置的排列顺序;
3)在该位置允许出现的音位组合中所包含的音位的数目。
运用特鲁别茨柯依提出的下述方法,可圆满地回答这三个问题。
1)确定一个最适合于研究音位的组合的音位单位(词、语素),这个单位叫做“框子”。例如,德语中辅音组合的花样几乎是无穷的,可以有kstšt(Axtstiel“斧柄”),ksšv(Fuchsschwanz“狐狸尾巴”),pstb(Obstbaum“果树”)等等,要从中确定音位的组合规则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以语素为“框子”划定一个范围;那么,要确定音位的组合规则就容易得多了。
2)把“框子”加以适当的分类,这种分类要与该语言的语音结构相适应。例如,德语中的这种“框子”(语素)可分为重读语素和非重读语素。重读语素在构成复合词时具有主重音或次重音(如Auswahl“选择”,Eigentum“所有制”,tierisch“动物的”等词中的Aus-,-tum,tier-),非重读语素不具有主重音或次重音(如Gebäude“建筑物”,wirfst“投掷”,现在时单数第二人称,ruhig“安静的”中的ge-,-st,-ig)。非重读语素又分为重读词前的语素(如behalten“保留”中的be-)和重读词前后的语素(如Wählerisch“爱挑剔的”中-er-和-isch)。事实证明,这种分类是完全与德语中各种语音结构类型相适应的。
3)研究“框子”里的各音位之间的关系
①研究音位在“框子”里出现的位置。例如,在德语重读词后的语素中,š, g,ç只在i之后出现(-isch,-ig,-lich,-rich),d只在n之后出现(-end),ng只在u或i之后出现
(Jüngling,“少年人”)。
②研究音位在“框子”里的结合方式。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结合类型:
a.元音型:如德语的Ei;
b.辅音型:如德语的-st,-nd,-ns;
c.元辅音型:如德语的-lich,-ig,ab-。
这样,以语素为“框子”,就可以确定某位置出现的音位的性质、顺序及数目,对音位组合做出正确的分析。
《音位学原理》辨义论的最后一章是关于音位统计学的,兹不详述。
总起来说,特鲁别茨柯依对音位学理论的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语音的辨义功能,给音位下了比较确切的定义。
第二,把语音学与音位学区别开来,又把风格音位学与音位学区别开来,明确地划定了音位学的界限。
第三,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研究了音位之间的类聚关系和组合关系,揭示了音位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规律。
第四,提出了音位学研究的一系列方法,如划分音位的方法及研究音位组合的方法。
当然,《音位学原理》一书也有一些前后矛盾和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这部著作可以称得起现代音位学理论的经典性著作。